风光渐觉拥楼台。宋代。邵雍。残雪已消冰已开,风光渐觉拥楼台。旅人未遂日边去,春色又从天上来。况是樽中常有酒,岂堪岭上却无梅。若非太守金兰契,谁肯倾心重不才。
《和商守雪残登楼》是宋代文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残雪已消冰已开,
风光渐觉拥楼台。
旅人未遂日边去,
春色又从天上来。
况是樽中常有酒,
岂堪岭上却无梅。
若非太守金兰契,
谁肯倾心重不才。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冬日的景象,诗人与商守雪共同登楼,欣赏着由于冰雪消融而显露出的美景和温暖的春天的迹象。诗人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和对美景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商守雪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冬季的景色和诗人的情感。以下是对每个句子的赏析:
1. "残雪已消冰已开":描绘了春天来临后残留的雪已经消融,冰已经融化的景象。这一句表达了春天即将到来的喜悦。
2. "风光渐觉拥楼台":诗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厚,周围的风景开始围绕着楼台展现出来。这句话描绘了春天的美景逐渐展现的情景。
3. "旅人未遂日边去":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那些未能完成旅行计划的人的遗憾。诗人在此表达了对旅行和冒险的向往。
4. "春色又从天上来":表达了春天的美景仿佛从天空降临,给人带来了无限的喜悦和美好。
5. "况是樽中常有酒,岂堪岭上却无梅":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对美景的期待和对生活的享受。樽中常有酒表示诗人常常能享受到美酒的滋润,而岭上却无梅则暗示了诗人对美景的期盼,梅花是春天的象征。
6. "若非太守金兰契,谁肯倾心重不才":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商守雪的敬佩和赞美。太守金兰契指的是商守雪,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商守雪为人和才华的赞赏,也表达了自己对商守雪的感激之情。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冬季消融的景色和对春天的期待,表达了对美景和生活的赞美,同时也展现了对友谊和才华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