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闲辞解客嘲。宋代。邵雍。麟凤何尝不住郊,太平消得苦譊譊。才闻善事心先喜,每见奇书手自抄。一瓦清泉来竹下,两竿红日上松梢。窝中睡起窝前坐,安得闲辞解客嘲。
这首诗词是宋代邵雍所作的《自乐吟》。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自乐吟》
麟凤何尝不住郊,
太平消得苦譊譊。
才闻善事心先喜,
每见奇书手自抄。
一瓦清泉来竹下,
两竿红日上松梢。
窝中睡起窝前坐,
安得闲辞解客嘲。
译文:
麟凤何曾不居住在郊野,
太平时期消除了苦痛和烦恼。
一听到善事,心中先感到喜悦,
每次看到奇特的书籍,都亲自抄写。
一片瓦上的清泉流向竹下,
两杆红日升到松树梢头。
从窝中醒来,坐在窝前,
能有多么轻松地离开客人的嘲笑。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邵雍对自然和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太平时期的美好愿景的追求。诗中提到的麟凤是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着吉祥和美好的景象。太平时期消除了痛苦和忧虑,使人们能够享受安宁和自在的生活。诗人对善事和奇书的喜爱表明他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热爱。清泉、竹子、松树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自然的钟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想要远离喧嚣、宁静自在地享受生活的心愿,不愿受到他人的嘲笑和干扰。
赏析:
《自乐吟》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内心对自然和简单生活的追求。通过麟凤、清泉、竹子、松树等意象的运用,诗人营造了一幅宁静美好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自然之美和心灵的宁静。诗人表达了对太平时期的向往,这里的太平不仅仅是对社会安宁的向往,更是对内心平和、无忧无虑的追求。诗中的“善事”和“奇书”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热爱,也反映了他对知识和智慧的渴望。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远离喧嚣、享受宁静自在的生活,不受外界干扰和批评的心愿。
整首诗以其简洁、质朴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对太平时期的向往,以及对宁静、自在生活的追求。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能在其中找到对自然和心灵的抚慰和慰藉。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