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是为非。宋代。邵雍。人有正性,事事皆齐。人无正性,事事皆隳。失于用恩,以非为是。失于用威,以是为非。恩威既失,畏爱何知。不知畏爱,何用恩威。喜怒不节,鲜不至斯。妇人男子,宜用戒之。
《畏爱吟》是宋代哲学家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畏爱吟》
人有正性,事事皆齐。
人无正性,事事皆隳。
失于用恩,以非为是。
失于用威,以是为非。
恩威既失,畏爱何知。
不知畏爱,何用恩威。
喜怒不节,鲜不至斯。
妇人男子,宜用戒之。
译文:
人有正直的本性,所有事情都会和谐相处。
人若没有正直的本性,所有事情都会破坏。
当恩慈失去作用时,将非正之事视为正。
当威严失去作用时,将正之事视为非。
恩慈和威严都失去了,人们如何明白畏惧和爱戴的意义。
不懂得畏惧和爱戴,又如何运用恩慈和威严。
喜怒无常,很少有不至于如此的人。
无论是妇女还是男子,都应该受到戒惧的约束。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人性和行为准则的探讨,表达了邵雍对于恩慈和威严的重要性的思考。诗中提到人有正性和无正性两种情况,并指出在恩慈和威严失去作用时,人们会失去正确的判断力和行为准则。作者认为,恩慈和威严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个体道德的重要因素。如果人们不懂得畏惧和爱戴,就无法正确运用恩慈和威严,从而导致行为的偏差和社会的混乱。
诗中提到喜怒无常的人很少能遵循正确的行为规范,而作者特别提到了妇女和男子应该受到戒惧的约束。这表明作者对于个体行为的规范和社会道德的重视,强调了个体责任和社会秩序的互相依存。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思想,通过对人性、恩慈和威严的探讨,呼吁人们明辨是非,恪守行为准则,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体道德。这种思想在宋代社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