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人如此

出自宋代邵雍的《恩怨吟》,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shǐ rén rú cǐ,诗句平仄:仄平平仄。
人之常情,无重于死。
恩感人心,死犹有喜。
怨结人心,死犹未已。
恩怨之深,使人如此
()
重于感人:(形)使人感动:他的事迹很~。
有喜:有喜yǒuxǐ[口]∶[妇女]怀孕
怨结人心:(名)①指人的心地(特指善良的心地):~不古。②指众人的感情、愿望等:~所向|~涣散|~隔肚皮|大快~。
恩怨:(名)恩惠和仇怨(多偏指仇恨):~分明|了却~|不计较个人~。
使人

《恩怨吟》是宋代文学家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人之常情,无重于死。
恩感人心,死犹有喜。
怨结人心,死犹未已。
恩怨之深,使人如此。

诗意:
这首诗词探讨了人类情感中最深沉的恩怨之情。作者认为,在人的一生中,没有比死亡更重要的事情了。当我们受到恩情感动时,即使死亡降临,也依然会感到欣慰。而当怨恨在人心中根深蒂固时,即使死亡来临,也无法消解。正是恩怨之情的深厚,使得人类产生如此复杂的感受。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人类情感中的恩怨。作者通过对恩情和怨恨的对比,展示了它们对人的影响和持久力。诗中的"人之常情,无重于死"表达了作者对死亡重要性的思考,强调了人生中最终的归宿。恩情能够感动人心,即使面对死亡,仍然能够带来喜悦。而怨恨则会在人心中扎根,即使死亡降临,仍然无法消散。诗词通过对这种恩怨之情的深度描写,表达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深远影响。

这首诗词简短而凝练,运用了对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以及生动的形象语言。它通过对恩怨之情的独特描绘,引发读者对人类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思考。同时,它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关注情感内核和人性的特点。整体而言,这首诗词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内涵,是一首值得玩味和品味的作品。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