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非哀苦中间得

出自宋代邵雍的《自谢用此药直从天外来》,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jì fēi āi kǔ zhōng jiān dé,诗句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得自苦时终入苦,来从哀处卒归哀。
既非哀苦中间得,此药直从天外来。
()
自苦:自苦zìkǔ自寻苦恼;自寻痛苦应以身体为重,不要太自苦了
既非外来:外来wàilái从外边来的;非固有的外来干涉

《自谢用此药直从天外来》是宋代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自谢用此药直从天外来,
得自苦时终入苦,
来从哀处卒归哀,
既非哀苦中间得,
此药直从天外来。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一种通过苦难和悲伤来获得启示和成长的心境。诗人通过自谢的方式,表达了对某种药物的感激,他认为这种药物不是从人间而来,而是直接从天外而来。这种药物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是通过在苦难和悲伤中寻找而获得的,而是在经历苦痛之后,突然从哀伤的境地中得到的。诗人认为,这种药物的来源超乎寻常,它带来的疗愈和启示也超越了常人的理解。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思考和感悟。诗人邵雍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哲学家和文人,他在诗词中常常表达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真理和内心自省的情怀。这首诗词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和苦难的独特见解。

诗中的“此药”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比喻,代表着诗人通过遭遇苦难和悲伤所获得的某种心灵的疗愈和启示。诗人认为,这种药物并非通过在苦难中积累和寻找而得到的,而是在深陷哀伤之后,突然被赐予的。这种药物的来源被诗人描述为“直从天外来”,强调了它的神秘和超越性质。

诗词中的苦难、哀伤和疗愈的主题与佛教的思想有一定的关联。佛教强调通过面对人生的苦难和痛苦来获得智慧和解脱。诗人通过描述苦时终入苦、来从哀处卒归哀,表达了一种在经历痛苦之后,从中获得精神成长和解脱的信念。

整首诗词写意深远,给人以启迪和思考。它提醒人们在面对苦难和痛苦时,要保持坚韧和勇气,因为在最黑暗的时刻可能会获得最深刻的领悟和变化。它还引发人们对于命运和宿命的思考,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苦难和哀伤的理解和超越,诗人在这首诗词中传递了一种深邃而超越尘世的智慧。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