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得莺花相与名

出自宋代邵雍的《问春吟》,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làng dé yīng huā xiāng yǔ míng,诗句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
自古言花须说莺,莺花本合一时行。
因何花谢莺才至,浪得莺花相与名
辄欲问春春不应,私於蜂蝶有何情。
流莺不伏春辜负,啼了千声又万声。
()
古言合一:合一héyī合而为一,合成一体
时行:时行shíxíng时兴时行歌曲
相与名不应:不回应。不须、不该。不是、过失。不知。
流莺:指四处飞翔鸣唱的黄莺鸟。

《问春吟》是宋代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

自古言花须说莺,
莺花本合一时行。
因何花谢莺才至,
浪得莺花相与名。
辄欲问春春不应,
私於蜂蝶有何情。
流莺不伏春辜负,
啼了千声又万声。

诗词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疑问和感慨。首先,诗句提到自古以来人们常说花朵和黄莺是春天的象征,它们本应该同时出现。然而,为什么花谢了莺才来呢?这种情况使得莺和花的关系显得有些不协调。

接着,诗人想询问春天为何不回应他的问候,为何只对蜜蜂和蝴蝶私下有情感寄托。这里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期待和渴望,他希望能够和春天有更亲密的交流。

最后两句表达了流莺不愿辜负春天的期望,它啼叫了千声万声,但春天似乎并未给予回应。这里流莺的啼叫不仅是表达个体的情感,也代表了所有渴望春天的生命。

整首诗词通过对花、莺和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疑问和倾诉,同时也呈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诗意深远,赏析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界的关注和对生命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