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万日来身却闲。宋代。邵雍。每恨性昏闻道晚,长惭智短适时难。人生三万六千日,二万日来身却闲。
《自况三首》是宋代哲学家邵雍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自身才智不足和时间流逝的懊悔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每恨性昏闻道晚,
长惭智短适时难。
人生三万六千日,
二万日来身却闲。
诗意:
作者感到遗憾自己的才智迟钝,直到晚年才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他对自己才智不足感到羞愧,明白机遇难得。虽然人生总共有三万六千天,但已经度过了两万天,却感觉自己的生命徒有其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自身才智不足和时间流逝的懊悔之情。诗中的"性昏"指的是自己的天性迟钝,"道晚"表示对道理、真理认识晚。作者感到长期以来自己的才智不够,无法及时地理解和把握人生的真谛,对此感到愧疚和惋惜。他认识到机遇是很难得到的,而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却浪费了太多,这使得他感到自己的生命徒有其表,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这首诗词通过对时间流逝和自身才智的反思,表达了对自己生命的珍惜和对充分利用时间的呼唤。它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充实自己,不要让有限的生命虚度而无所成就。同时也反映了邵雍对自身能力的谦逊和对人生道理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内心矛盾和懊悔之情,通过对时间和自己的反思,呼唤人们珍惜时间、努力奋斗,以充实而有意义的方式度过自己的生命。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