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之谓我曰。宋代。邵雍。钦之谓我曰:诗似多吟,不如少吟。诗欲少吟,不如不吟。我谓钦之曰:亦不多吟,亦不少吟。亦不不吟,亦不必吟。芝兰在室,不能无臭。金石振地,不能无声。恶则哀之,哀而不伤。善则乐之,乐而不淫。
《答傅钦之》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邵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傅钦对我说:“你的诗似乎多吟,不如少吟。如果要少吟,倒不如不吟。”我对傅钦说:“我既不多吟,也不少吟。既不不吟,也不必吟。就像室内的芝兰,无法没有香气。金石在地上震动,无法没有声音。恶事让人感到悲伤,悲伤却不会伤害自己。善事让人感到快乐,快乐却不会沉溺其中。”
诗意:
这首诗词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表达了作者对诗的态度和人生哲理。傅钦认为诗应该少吟,甚至不吟,而作者则认为自己既不多吟也不少吟,不必刻意追求。作者进而通过对芝兰和金石的比喻,表达了对善恶行为的态度。他认为恶事虽然令人感到悲伤,但悲伤并不会伤害自己;而善事虽然带来快乐,但快乐不会使人沉迷其中。这种态度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平和和淡泊,以及对善恶事物的客观看待。
赏析:
《答傅钦之》以简洁的对话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展示了邵雍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诗中的对话旨在探讨诗的创作和生活的关系,以及对善恶行为的理解。
首先,对诗的态度:傅钦认为诗应该少吟甚至不吟,暗示诗的创作应当避免过度沉迷和纠结。而作者则表示自己不追求过多或过少的吟咏,表达了一种平和自然的创作态度。
其次,对生活中善恶行为的看法:通过对芝兰和金石的比喻,作者表达了对善恶行为的客观看待。他指出,恶事虽然令人感到悲伤,但悲伤并不会伤害自己,暗示了对恶事的抵制和超越。而善事虽然带来快乐,但快乐不会使人沉溺其中,表达了对善行的理性认知。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道出了邵雍对生活和创作的理解,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作者通过探讨诗与生活、善与恶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内心平和、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引导人们对待善恶事物时保持理性和客观。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