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此甘泽。宋代。邵雍。百谷仰膏雨,极枯变极荣。安得此甘泽,聊且振群生。
《观物吟二首》是宋代文学家邵雍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观物吟二首
百谷仰膏雨,
极枯变极荣。
安得此甘泽,
聊且振群生。
中文译文:
各种作物仰望着丰沛的雨水,
从最干旱的状态变得极为繁荣。
如何才能得到这样的滋润,
至少能使众生勉强振作起来。
诗意:
这首诗以自然界的现象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于人们生活状况的思考。诗中的"百谷"代表各种作物,"膏雨"指的是滋润的雨水。诗人观察到在干旱的状态下,作物无法生长茂盛,而当得到丰沛的雨水时,它们就会变得极为繁荣。作者希望通过这种比喻,唤起人们对于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赏析: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手法,以自然界的景象来表达对于人生的触动。通过作物的成长与干旱的对比,诗人传达了一种希望与努力的信息。诗中的"此甘泽"可以理解为指代滋润的环境或条件,作者在思考如何使众生得到这样的滋润,并带来振作的效果。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抓住了生命的脉搏和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邵雍是宋代文学家、思想家,他的作品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这首诗词体现了他对于人生境遇的关注,以及他对于改善人们生活状况的期望。诗中所表达的对于生活的思考和对于人类境遇的关切,使这首诗在宋代文学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