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酒识和羹。宋代。邵雍。曾闻不若见,曾见不如经。既用身经过,何烦口说行。改诗知化笔,醒酒识和羹。料得人间事,无由出此情。
诗词:《又五首》
朝代:宋代
作者:邵雍
曾闻不若见,曾见不如经。
既用身经过,何烦口说行。
改诗知化笔,醒酒识和羹。
料得人间事,无由出此情。
中文译文:
曾经听说不如亲眼所见,曾经亲眼所见不如亲身经历。
既然通过亲身经历,何必再费口舌来叙述。
改变诗句,了解变化的笔墨;品味酒肴,辨别醒酒的美味。
预料得到人事纷繁,无法从容地表达这种情感。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邵雍对于知识和体验的理解。他认为通过亲身经历所得到的感知和认识比仅仅听说或亲眼所见要深刻和真实。在诗中,他表示既然已经亲自经历过,就没有必要再用言语来描述这些经历,因为亲身经历才是最真实的。此外,他还提到了改变诗句和品味美食的比喻,暗示通过不断地修炼和领悟,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和感知能力。最后,他表示虽然人事纷繁,但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出内心的情感。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亲身经历和知识的重视。他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事物的本质。同时,他也提到了诗歌和美食的象征意义,通过修炼和品味,可以提高自己的感知和审美能力。最后,作者表达了对于人情世故的无奈,认为有些情感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出来。整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入的方式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思考和体悟,给人一种启发和思考的感觉。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