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面前皆道路

出自宋代邵雍的《感事吟》,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lǐ shùn miàn qián jiē dào lù,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理顺面前皆道路,义乖门外是榛荆。
何人肯认皆言语,此语分明人不听。
()
理顺:理顺lǐshùn使各方面、各部门的关系协调一致
道路:人、马、车辆通行之路:~平坦|~崎岖|宽广的~。②喻指社会上抽象意义的路:人生的~|艰苦的~|改革开放的~。
言语:(名)说的话:他的这番~很能打动人。
分明:(形)清楚:公私~。②(副)明明;显然:看样子,他~是心里不痛快。
不听

《感事吟》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邵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理顺面前皆道路,
义乖门外是榛荆。
何人肯认皆言语,
此语分明人不听。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人们对事物的固有观念和局限性的思考。作者指出,当面对选择和决策时,人们常常受到各种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束缚,导致思想变得狭隘和偏执。理性和道义常常被忽视,而人们更容易相信那些与自己已有观点相符的言语,而不愿意听取不同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人们思维方式的批判,呼吁读者要超越传统观念和个人偏见,保持理性思考和开放心态。诗中的“理顺面前皆道路”指出人们面临的选择和抉择往往众多,但却被既定的观念束缚,导致思维变得狭隘。而“义乖门外是榛荆”则表达了道义与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暗示了人们做出选择时常常被个人利益所驱使,而忽视了道义和公正。最后两句“何人肯认皆言语,此语分明人不听”则指出人们更倾向于相信已有观点的言语,而对于不同的声音和意见不愿意接纳和倾听。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揭示了人们在面对选择和决策时的思维局限和偏见。它提醒我们要保持开放的思维,审慎思考问题,并勇于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同时,它也呼吁人们要秉持道义和公正,在理性和情感之间取得平衡,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