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泠然御八风

出自宋代白玉蟾的《瑶台散天花词三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è bàn líng rán yù bā fēng,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夜半泠然御八风,下观四海气濛濛。
举头忽已三更上,上有琼楼十二重。
()
八风:1.八方之风。《吕氏春秋·有始》:“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淮南子·墬形训》:“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条风,东南曰景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丽风,北方曰寒风。”《说文·风部》:“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閶闔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左传·隐公五年》:“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陆德明释文:“八方之风,谓东方谷风,东南清明风,南方凯风,西南凉风。西方閶闔风,西北不周风,北方广莫风,东北方融风。”2.八种季候风。《易纬通卦验》:“八节之风谓之八风。立春条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閶闔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3.指八音。《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五声和,八风平。”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中》:“古者八音谓之八风。襄二十九年传:‘五声和,八风平。’谓八音克谐也。”参见“八音”。4.佛教语。谓世间能煽动人心之八事: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背后排拨为“毁”,背后赞美为“誉”,当前赞美为“称”,当前排拨为“讥”,逼迫身心名“苦”,悦适心意名“乐”。见《释氏要览下·躁静》。唐王维《能禅师碑》:“不着三界,徒劳八风。”宋范成大《偶箴》诗:“情知万法本来空,犹復将心奉八风。”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索性枯坐一年,参透那八风不动的道理。”
下观四海:1.指全国各地,指天下、全国;也可指世界各地。另有“豪放、豁达”的意思。2.四方。泛指四方之地。
举头:抬起头。
琼楼:形容华美的建筑物。诗文中有时指仙宫中的楼台。

《瑶台散天花词三首》是宋代诗人白玉蟾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夜半泠然御八风,
下观四海气濛濛。
举头忽已三更上,
上有琼楼十二重。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夜晚的景象。诗人在夜半时分感受到八方的寒风,俯瞰四海间气息朦胧。他抬头一看,突然已经过了三更时辰,高处有一座层层叠叠的琼楼。

赏析:
这首诗借夜晚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与思考。诗中的"夜半泠然御八风",形容夜晚的寒风吹拂,给人一种清冷、凛冽的感觉。"下观四海气濛濛",描绘了四海间气息朦胧、迷离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举头忽已三更上,上有琼楼十二重",通过描述时间的流逝和高处的琼楼,给人以一种宁静、高远的感受。整首诗既有对自然景象的描摹,也融入了人文情感的表达,通过对时间、空间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充满想象力的意境。

总之,白玉蟾的《瑶台散天花词三首》通过对夜晚景象的描绘,以及对时间、空间的把握,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和思考,给人以清冷、迷离、宁静的诗意体验。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白玉蟾

白玉蟾(1134~1229),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内丹理论家。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号琼琯,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

白玉蟾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