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龙今悔不求田

出自宋代陈与义的《谨次十七叔去郑诗韵二章以寄家叔一章以自咏》,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uán lóng jīn huǐ bù qiú tián,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镜中无复故人怜,却愧谋生后计然。
叔夜本非堪作吏,元龙今悔不求田
怀亲更值薪如桂,作客重看栗过拳。
万事巧违高枕卧,忧来一夕费三迁。
()
无复故人:(名)①老朋友;旧日的朋友:难得风雨~来。②死去的友人:吊祭~|不少老友已成~。③(书)指前夫或前妻。
谋生:(动)设法寻求维持生活的门路。[近]营生。
叔夜作客:(书)(动)寄居在别处:~他乡。
万事:万事wànshì一切事情;全部事情万事如意
高枕:高枕gāozhěn垫高枕头安心睡觉,形容无所忧虑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又: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战国策·齐策》

《谨次十七叔去郑诗韵二章以寄家叔一章以自咏》是宋代陈与义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镜中没有昔日亲人的怜惜,
只觉得自己对生计的打算感到羞惭。
叔夜本不应该从政,
现在后悔不曾求取土地。
怀念亲人,更觉得薪水如同桂树花香,
做客他乡,重复看着栗子滚过拳头。
万事总是出乎意料,高枕无忧地躺下,
但忧虑一来,一夜之间费尽三番迁移。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陈与义对离别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的"谨次十七叔去郑"指的是作者的十七叔离开郑州,而诗篇则分为两章,一章是寄给家中的叔叔,一章是自咏。

在第一章中,作者感到自己已经无法获得曾经亲人的关怀和怜爱,他对自己过去的计划和选择感到羞愧。叔夜指的是作者的叔叔,他之前并不适合从政治治理,现在他后悔没有寻求土地来安顿自己。

第二章中,作者怀念亲人,觉得薪水如同桂花的香气一般甜美。他在他乡作客,重复看着栗子滚过拳头,可能是一种表达孤独和无聊的方式。最后一句表达了人生的变幻无常,事情往往与预期相反,一旦有忧虑,就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多次迁移。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离别和人生的思考。作者通过镜子中无法看到昔日亲人的形象,表达了离别带来的孤独和思念之情。他对自己在生活中的选择和计划感到羞愧,暗示了对自己的反思和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诗中的叔夜和元龙是作者的亲戚,他们的遭遇成为作者反思自己选择的切入点。叔夜之前不适合从政治治理,而元龙则后悔没有寻求土地来安顿自己。这些描绘表达了对人生选择和命运的思考,以及对过去决策的反思。

诗篇中的桂花和栗子则是通过温馨的意象,表达了对亲人和家庭的怀念和渴望。薪水如同桂花的香气,给作者带来一种甜美的感受。而看着栗子滚过拳头,可能是作者在他乡的无聊和孤独,通过这个场景来表达。

最后一句"万事巧违高枕卧,忧来一夕费三迁"表达了人生的变幻无常。高枕无忧的时刻,一旦有忧虑,就会带来连续的变动和迁移。这句诗意味深长,表达了人生中的不确定性和变化的无常性。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表达,抒发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和对人生选择的思考。同时,通过描绘亲情和孤独的意象,表达了对家庭的怀念和渴望。最后一句诗句则点明了人生的变幻无常,给读者以深思。这首诗词既表达了个人情感,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使人们能够在其中找到共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陈与义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