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足清涧滨。宋代。文同。归来山中住,便作山中人。冠带亦自闲,累月不首身。散发层岩阿,濯足清涧滨。石藓黏简册,松风堕衣巾。乡里多旧游,不厌过从频。山肴与野釀,待我如佳宾。有召即走赴,爱其爱我真。常巩礼数乖,取问吾交亲。正此一夏乐,忽兹遘萧辰。还愧拥千骑,又走西道尘。
《夏日闲书墨君堂壁二首》是宋代文同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归来山中住,便作山中人。
冠带亦自闲,累月不首身。
散发层岩阿,濯足清涧滨。
石藓黏简册,松风堕衣巾。
乡里多旧游,不厌过从频。
山肴与野酿,待我如佳宾。
有召即走赴,爱其爱我真。
常巩礼数乖,取问吾交亲。
正此一夏乐,忽兹遇萧辰。
还愧拥千骑,又走西道尘。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文同回到山中生活的情景和心境。他选择在山中安居,成为一个真正的山中人,不再受束缚。他的头上冠带也变得自由自在,多个月不再系在头上。他在山的岩石上放松着发丝,洗涤着脚步于清澈的涧水边。石上的苔藓黏附在他的笔简上,松树的风吹落了他的衣巾。他的故乡有很多老朋友,过来的频率也不会让他感到厌倦。山中的食物和野外酿造的酒都像招待他贵宾一样等待着他。只要有人召唤,他就会去赴约,因为他真心爱他的朋友,也希望他们爱他。他常常违背常巩的礼数规范,随心所欲地与朋友交往。他正享受着这个夏天的快乐,但突然遇到了萧辰(指北方的寒风),让他感到短暂的失落。尽管如此,他仍然愧疚地离开了千骑(指朝廷的官员们),重新踏上西方的尘土之路。
赏析:
这首诗词以自然山水为背景,表达了作者返璞归真、追求自由自在的心境。他回到山中住宿,融入山的环境,摆脱了尘世的束缚。诗中的描写生动而细腻,通过对山中的景物描绘,展现了作者与自然的亲近和融合。作者以山水为依托,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朋友间真诚交往的追求。他愿意以山中人的自由身份,与朋友们分享山中的美食和美酒,表示对友谊的珍视和真心相待。诗的结尾突然出现了萧辰,给人一种不安和离别的感觉,但作者并未被囚禁于其中,他仍然选择自由地离开,并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生活方式。
这首诗词展示了作者对山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自在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朋友间真挚情感的重视。整篇诗情绪平和,意境清新,描绘了自然山水与人的和谐共生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友情和返璞归真生活的向往。这首诗词以其朴实、自然的表达方式,给人以心灵的抚慰和思考的空间。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文同。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