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玉髓尽可餐

出自宋代文同的《黄崖洞》,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qí zhōng yù suǐ jǐn kě cān,诗句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
黄崖大洞埋古云,入去所履平如席。
其中玉髓尽可餐,只恐归来变为石。
()
玉髓:1.玉膏,相传道家服此物即可成仙。唐皮日休《以毛公泉一瓶献上谏议》诗:“澄如玉髓洁,汎若金精鲜;颜色半带乳,气味全和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二·白玉髓》:“玉膏,即玉髓也。《河图玉版》云:少室之山有白玉膏,服之成仙。”参见“玉膏”。2.肌肤洁白如玉。元汤式《沉醉东风·江村即事》曲:“螯烹玉髓肥,鱠切银丝细。”3.一种香名。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下:“上迎佛骨入内道场,即设金花帐、温凊牀、龙鳞之席、凤毛之褥,焚玉髓之香,荐琼膏之乳,皆九年訶陵国所贡献也。”4.美酒的别称。明许时泉《写夙情》:“我安排彩袖,慇懃捧玉髓,轻盈舞羽衣,务教他锦囊倾出阳春句。”
可餐变为

《黄崖洞》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文同。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黄崖大洞埋古云,
入去所履平如席。
其中玉髓尽可餐,
只恐归来变为石。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黄崖洞穴的景象。洞穴深埋在古老的云雾之中,人们踏入其中,洞内的地面平坦如席。洞穴内散落着许多珍贵的玉髓,让人口水欲滴。然而,作者忧虑着,担心当他们离开洞穴时,这些珍贵的玉髓会转变为普通的石头。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神秘而吸引人的场景。黄崖洞的描绘给人一种神奇的感觉,似乎是一个隐藏着宝藏的地方。洞内的地面平坦如席,强调了洞穴内部的宽敞和平静。玉髓的形容让人感受到它们的珍贵和美丽,使人产生无法抗拒的欲望。然而,作者通过最后两句表达了对物质的深思,暗示了一种人生的哲理。

诗人通过将玉髓与普通的石头对比,表达了物质与精神的反差。玉髓象征着珍贵的财富和美好的事物,而石头则代表着平凡和普通。作者用"只恐归来变为石"的句子传达了他对物质财富转瞬即逝的忧虑。这种转变也可以被理解为人生的变迁,人们在追逐物质享受的同时,也需要思考其中的虚幻和无常。

整首诗既描绘了一个美妙的洞穴景象,又通过隐喻传达了作者对物质财富的思考。它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同时也警示人们不要过于追求物质而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价值。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文同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文同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