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不避风雨。宋代。梅尧臣。去不避风雨,泣望松柏门。{左风右立}然风悲响,如感泉下魂。沃酹向坟土,空湿陈草根。人归夜月冷,石马在九原。
《宋次道一百五日往郑拜墓》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墓地的朝拜之意。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去不避风雨,泣望松柏门。
{左风右立}然风悲响,如感泉下魂。
沃酹向坟土,空湿陈草根。
人归夜月冷,石马在九原。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诗人前往郑墓的情景,表达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诗人不顾风雨,前往墓地,眼含泪水凝望着松柏门。他感受到风声悲哀的回响,仿佛感受到了亡者的灵魂从泉水下传来的哀鸣。
诗中提到了沃酹,这是古代祭祀时向坟墓洒酒的仪式。诗人将酒洒向坟土,但只有空湿的陈草根作为回应。这象征着逝去的亲人已经离开了人世,只剩下冷寂的墓地。
最后两句诗描述了诗人回归家中,夜晚的月色冷冽,而石马则安静地守在九原(指墓地)之上。这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墓地的敬仰和怀念之意。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墓地的朝拜和敬仰之情。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梅尧臣。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