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希阮氏贤。宋代。梅尧臣。种竹几千个,结亭三四椽。游人多寂静,啼鸟亦留连。酒有陶公爱,林希阮氏贤。我来归路远,跃马古城边。
《翠竹亭》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翠竹亭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归途的思念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种竹几千个,结亭三四椽。
游人多寂静,啼鸟亦留连。
酒有陶公爱,林希阮氏贤。
我来归路远,跃马古城边。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翠竹亭为背景,通过描绘竹子的繁茂和亭子的结构,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景象。诗中提到游人寥寥,宁静无声,仿佛整个亭子都被宁静所包围。即使是啼鸟也停留在这里,不愿离去。这种宁静的氛围给人一种静谧和舒适的感觉。
诗中还提到了陶渊明和林则徐,他们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文人。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以其热爱自然和隐居的生活方式而闻名。林则徐是清朝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以清廉正直和才华横溢而著称。诗人通过提到这两位文人,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和赞美。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情和对归途的思念。诗人表示自己的归途遥远,但他仍然骑着马跃过古城边,向着归途前进。这种离别之情和对归途的渴望,给诗词增添了一丝忧伤和浪漫的色彩。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翠竹亭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离别之情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和向往。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梅尧臣。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