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前想回日。宋代。梅尧臣。秋鸿整羽翮,去就自因时。往春南方来,遂止天泉池。天泉水清泚,鸳鹭日追随。蒲藻岂不乐,江湖信所宜。今朝风色便,暂向衡阳归。洞庭逢叶下,潇湘先客飞。渚有兰杜美,心无稻粱卑。罾缴勿尔念,鹰隼宁尔窥。烟波千万里,足以资盘嬉。峰前想回日,青冥生路歧。
《赋秋鸿送刘衡州》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秋天的雁整理羽翼,离去或者归来都是随着季节的变化。它来自南方的春天,最终停留在天泉池。天泉的水清澈明亮,鸳鸯和鹭鸟一同追随着它。蒲草和水藻岂能不欢乐,江湖也正是它们的合适之地。今天的风景宜人,我暂时要回到衡阳去。在洞庭湖畔遇到飞落的枫叶,早已有人先我飞来。水渚上有美丽的兰花和杜鹃花,而我的心却没有丝毫的奢求。捕鱼的罾网请不要再提,猛禽也请不要再窥视。烟波浩渺绵延千万里,足够供给我们嬉戏游玩。站在山峰前,思念着太阳的回归,蓝天之中生出了分道扬镳的路。
诗意:
这首诗词以秋天的雁作为主题,描绘了雁的离去和归来,以及它们在天泉池停留的景象。诗人通过雁的旅行来表达自然界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他描述了秋天景色宜人的衡阳,以及洞庭湖上的美景。诗人的心境淡然,不追求物质的享受,以自然景观为乐,对于捕鱼和狩猎并不感兴趣。他在烟波浩渺的景色中感受到快乐,并思念着太阳的归来,但蓝天上的路却分道扬镳,给人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赏析:
《赋秋鸿送刘衡州》通过描写秋天的雁的迁徙和景色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物描写,如天泉池的清澈水波、鸳鸯和鹭鸟的追随,洞庭湖上的枫叶和水渚的兰花杜鹃,烟波浩渺的景色等,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和变幻。诗人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大自然规律的体悟。
诗人的心态平和淡然,不追求物质的享受,而是以自然景观为乐,对捕鱼和狩猎并不感兴趣,体现了他的超脱和清高。诗人借鉴了传统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同时也注入了自己的感悟和情感,使诗词充满了个人的独特性和情感色彩。
整首诗词以秋天的雁为主线,通过描绘雁的迁徙和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对自然界规律和美景的赞美,以及对生活中追求简单和纯粹的态度。诗词以自然景物为载体,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给读者带来一种宁静和愉悦的感受。
总体来说,这首诗词《赋秋鸿送刘衡州》通过对秋天雁的迁徙和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诗人自身的情感和思考,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简单纯粹生活态度的追求。读者在赏析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生活的深思,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生的意义。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梅尧臣。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