鴈荡高高路莫通

出自宋代梅尧臣的《依韵和孙侔鴈荡二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àn dàng gāo gāo lù mò tōng,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鴈荡高高路莫通,衔芦秋翼入云峰。
山头水阔不见影,岩下沙平时有踪。
千仞柱天何敛闪,万工挥笔漫轻浓。
葛巾蜡屐未能著,空羡青苍重复重。
()
莫通入云峰山头:1.山的顶部;山峰。2.设立山寨的山头,比喻独霸一方的宗派:拉~。3.墙壁。4.墓地、坟地。以坟冢常在山上而得名。5.旧时对景颇族的称谓。
见影葛巾:1.古时用葛布做的头巾。2.干葛巾布袍,驾一只小舟,径到周瑜寨中。--《三国演义》
蜡屐未能:不能。
重复:(动)①反复出现。[近]反复。②第二次做:他~说了一遍。

《依韵和孙侔鴈荡二首》是梅尧臣创作的两首诗,描写了鴈荡景色的壮丽和变幻。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依韵和孙侔鴈荡二首》

鴈荡高高路莫通,
衔芦秋翼入云峰。
山头水阔不见影,
岩下沙平时有踪。

千仞柱天何敛闪,
万工挥笔漫轻浓。
葛巾蜡屐未能著,
空羡青苍重复重。

译文:
鴈荡高高,路不通达,
它们衔着芦苇,在秋天的翅膀上飞入云峰。
山头的水很宽广,却看不见它们的倒影,
岩下的沙平时会留下它们的踪迹。

千仞柱天空中为何闪烁不定,
万工挥动笔墨,轻重交替交织。
葛巾和蜡屐都无法接近它们,
只能空羡慕着蓝天白云不断重复着美丽景象。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描绘鴈荡的景色为主题,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抒发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壮丽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自己能力的羡慕。

诗中的鴈荡是指一种高空飞行的鸟类,它们飞翔在高山之间,形成了壮丽的景象。作者用“鴈荡高高,路莫通”来形容鴈荡飞行的高度和无法通行的路线,凸显了它们飞翔的威严和壮观。

接着,诗人描述了山头的水很宽广,但却无法看见鴈荡的倒影,意味着它们的高度超越了人们的视线,给人以神秘和遥远的感觉。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表达了对鴈荡的羡慕之情。他用“千仞柱天何敛闪,万工挥笔漫轻浓”来形容鴈荡在天空中飞行的闪烁和翩跹之态,以及这种景象所产生的美妙效果,暗示了作者对其自由飞翔的向往和羡慕。

最后两句“葛巾蜡屐未能著,空羡青苍重复重”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能力的无奈和羡慕。葛巾和蜡屐是古代平民百姓的服饰,而青苍则代表了蓝天和白云。作者意味着自己身份平凡,无法接近鴈荡那样的高度和自由,只能空想着青苍的美丽景象。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鴈荡景色的描绘和自己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自由飞翔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能力的无奈和羡慕之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梅尧臣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