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羞愧后车尘

出自宋代司马光的《和始平贻一二宾僚》,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zì zhī xiū kuì hòu chē chén,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儒冠蔼蔼从平津,东阁由来盛众宾。
终始何法忘教育,高卑曾不问疏亲。
共陪樽俎无虚日,空喜豀山得主人。
白雪屡歌殊未知,自知羞愧后车尘
()
儒冠蔼蔼:1.形容树木茂盛。2.众多的样子。3.(香气)浓烈貌。4.温和貌;和气貌。5.云雾弥漫貌。6.暗淡、昏昧貌。
平津:坦途;大道。古地名。汉时为平津邑,武帝封丞相公孙弘为平津侯,即此。后多用为典,亦以泛指丞相等高级官僚。旧时北平今北京﹑天津的并称。
由来:(名)①从发生到现在:~已久。②事物发生的原因;来源。
众宾终始:终始,汉语词汇,拼音zhōng shǐ,从开头到结局;事物发生演变的全过程。引申为有始有终。周而复始。
不问:不慰问。不过问;不询问。不管;无论。不依法处分;不追究刑事责任。
樽俎:(名)古代盛酒食的器具。后来常用作宴席的代称:折冲~(在宴席上制敌取胜,指进行外交谈判)。
空喜主人:(名)①权力或财物的所有者:人民是国家的~。②接待宾客的人(跟“宾”“客”相对)。③旧时雇用仆役的人。
未知:是指产生一定的局限性,且处于一种迷茫的感知状态。有待证明的。
自知:1.自身知晓、明白。2.自然知晓。
羞愧:(形)感到羞耻和惭愧:~万分|~难当。

《和始平贻一二宾僚》是宋代司马光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儒冠蔼蔼从平津,
东阁由来盛众宾。
终始何法忘教育,
高卑曾不问疏亲。
共陪樽俎无虚日,
空喜豀山得主人。
白雪屡歌殊未知,
自知羞愧后车尘。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司马光对教育的重视和对自身身份地位的淡漠。诗中提到了司马光从平津来到东阁,东阁是古代官员办公的地方,常常有许多宾客聚集。司马光在诗中表示,无论是在仕途的起点还是终点,他都不会忘记教育的重要性,不会因为地位的高低而区别对待亲疏。他愿意与众人一同分享酒食,不分高低贵贱,只看对方是否真心待他。他也提到了自己的作品《豀山集》,表示自己的诗歌作品虽然不为人所知,但他自己清楚地知道其中的价值,对此感到自豪。最后,他自知自己的身份地位不高,感到羞愧,但他并不因此而放弃追求教育和创作。

赏析:
这首诗词展现了司马光的为人处世之道和对教育的坚持。他在诗中表达了不分高低贵贱的态度,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自豪地宣称自己的作品的价值。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宋代士人的价值观和追求。通过这首诗词,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教育的热爱和对自身身份地位的淡然态度,以及对诗歌创作的自信和坚持。整体而言,这首诗词展现了作者的人格魅力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司马光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