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胡天叫不闻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胡笳十八拍十八首010》,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màn màn hú tiān jiào bù wén,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寒声一夜传刁斗,云雪埋山苍兕吼。
诗成吟咏转凄凉,不如独坐空搔首。
漫漫胡天叫不闻,胡人高鼻动成群。
寒尽春生洛阳殿,回首何时复来见。
()
刁斗: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器具,又名“金柝”、“焦斗”。
独坐:一个人坐着。旧题汉·李陵《答苏武书》:“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专席而坐。亦谓骄贵无匹。唐人因《后汉书•宣秉传》中“三独坐”之事,遂以“独坐”为御史中丞别名。
搔首:以手搔头。焦急或有所思貌。
漫漫:(形)时间或地方长远而无边无际的样子:长路~。
不闻胡人:胡人húrén∶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泛指外国人
成群:众多的人或动物聚集在一起。
回首:(书)(动)①把头转向后方(看)。②回顾过去。[近]回忆。[反]展望。

这首诗词是王安石的《胡笳十八拍十八首010》,下面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寒声一夜传刁斗,
云雪埋山苍兕吼。
诗成吟咏转凄凉,
不如独坐空搔首。
漫漫胡天叫不闻,
胡人高鼻动成群。
寒尽春生洛阳殿,
回首何时复来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描述北方边塞的荒凉和战乱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乱世的痛苦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的开篇写道,寒冷的风声整夜传来,刀枪相击的声音不断,这象征着战乱的景象和边塞的凄凉。接着以云雪掩埋山峦、苍兕(一种传说中的猛兽)咆哮的形象,进一步描绘了战乱中的荒凉和残酷。

随后,诗人谈及自己写出的诗歌,说吟咏诗篇虽然能转移自己的忧愁,但总是感到凄凉无力,不如孤独地坐着搔首思考。这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的诗歌创作的不满和无奈之情,认为诗歌力量有限,无法真正改变战乱和乱世的现实。

接下来,诗人用"漫漫胡天叫不闻"表达了在乱世中呼救却无人理会的无奈。"胡人高鼻动成群"则描绘了游牧民族的形象,暗示了边塞地区的动荡和战乱。

最后两句"寒尽春生洛阳殿,回首何时复来见",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乱世的期盼。寒冬将过,春天即将到来,但他却不知道何时能再次回到洛阳的宫殿,与亲人团聚。

整首诗以凄凉、荒凉的景象和无奈的心情为主线,表达了作者对乱世的痛苦和对家乡的思念。通过描绘战乱、寒冷和游牧民族的形象,诗人表达了对乱世的无奈和对和平的向往。这首诗在宋代文学中被视为一首典型的边塞诗,展示了王安石独特的感慨和对乱世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