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晚聊同庾信移。宋代。王安石。濯锦江边木有桤,小园封植伫华滋。地偏或免桓魋伐,岁晚聊同庾信移。
诗词:《偿薛肇明秀才桤木》
濯锦江边木有桤,
小园封植伫华滋。
地偏或免桓魋伐,
岁晚聊同庾信移。
中文译文:
在濯锦江边没有一棵桤木,
小园里种植的却是华滋花草。
因为地势偏僻,或许能避免桓魋的砍伐,
到了年末时,倒与庾信的移居相似。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作品,以描述一棵桤木和小园为主题。桤木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常生长在江边。诗人以桤木为象征,表达了对濯锦江边景色的描绘和品味。
首先,诗人写道“濯锦江边木有桤”,表明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是在濯锦江边,但却没有桤木。这种描述营造了一种寥寥无几、稀缺之感,进一步凸显了桤木的珍贵和特别之处。
接着,诗人描述了一个小园,其中种植着华滋花草。华滋花草指的是美丽繁盛的花草,象征着园中的景色繁华绚丽,与前文中缺失的桤木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使得桤木更加引人注目,突显了其独特之美。
在第三、四句中,诗人提到“地偏或免桓魋伐,岁晚聊同庾信移”。这里的地偏指的是桤木所在的地方偏僻,不容易被人发现和砍伐。桓魋是指砍伐树木的人,诗中提到地偏可以免去对桤木的伐木行为。而“岁晚聊同庾信移”则是与庾信的移居相比较,表示桤木像庾信一样,在岁末时进行了移动或迁徙。这里的移居和迁徙可以理解为桤木的生长和更新,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思考,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变迁。
整首诗通过对桤木和小园的描绘,以及对地偏、桓魋和庾信的提及,展现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诗人以桤木和小园为媒介,抒发了对自然之美和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呵护之情。这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通过寥寥数语,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