俛仰尘沙欲作翁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蒙城清燕堂》,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fǔ yǎng chén shā yù zuò wēng,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清燕新碑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
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後世风。
庭下早知闲木索,坐间遥想御丝桐。
飘然一往何时得,俛仰尘沙欲作翁
()
行吟:行吟xíngyín边行走边吟唱屈原至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此堂早知:早知zǎozhī对未来事件能超常预知的现象。
遥想:(动)回想或思考悠远的往事。

诗词:《蒙城清燕堂》

蒙城清燕堂,碑立于蒙城。王安石是宋代的作者。

原文:
清燕新碑得自蒙,
行吟如到此堂中。
吏无田甲当时气,
民有庄周後世风。
庭下早知闲木索,
坐间遥想御丝桐。
飘然一往何时得,
俛仰尘沙欲作翁。

中文译文:
新立的碑文在蒙城清燕堂,
行走吟唱就如置身其中。
官吏没有土地和军队的权势,
人民却有庄周的思想传承。
庭院下的树木早已明了自由,
坐在室内遥想御用的丝桐。
意气飘然地向前去何时能得,
低头仰望尘沙间渴望成为长者。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种悠远的志向和追求自由的情感。王安石通过蒙城清燕堂和庄周的形象,表达了对自由和超越世俗的向往。

首先,诗中提到的蒙城清燕堂是一个具象化的象征,代表了追求理想和自由的地方。作者将自己比作行走吟唱的人,仿佛置身于清燕堂之中,意味着他的内心已经与那里的境界相通。这种内心的自由和追求使得他在行走中感受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意境。

其次,诗中对官吏和人民的描绘凸显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人与权力的对立。官吏们没有真正的权力和土地,而人民则继承了庄周的思想,有着超越权势的自由精神。这种对庄周思想传承的提及,进一步强调了对自由和超脱尘世的追求。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描绘庭院的树木和回忆御用的丝桐,展示了作者内心的追求和向往。树木在庭院下静静地生长,象征着自由和宁静。在室内,作者远离尘沙,遥想着那丝桐的音乐,表达了对高雅艺术和超凡境界的渴望。

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由和追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他期望自己能够超越现实的束缚,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诗中的意象和对庄周思想的引用都体现了作者对自由、超越和内心追求的渴望,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