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有圆空入井中

出自宋代苏轼的《记梦(并叙)》,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qǐ yǒu yuán kōng rù jǐng zhōng,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乐全先生梦人以诗三篇示之,字皆旁行而不可识。
傍有人道衣古貌,为读其中一篇云:人事且常在,留质悟圆间。
凡四句,觉而忘其二,以告其客苏轼。
轼以私意广之云。
圆间有物物间空,岂有圆空入井中
不信天形真个样,故应眼力自先穷。
连环已解如神手,万窍犹号未济风。
稽首问公公大笑,本来谁碍更求通。
()
先生:(名)①老师(前面一般都加姓或名):李~|太炎~。②对知识分子的称呼。③对男子的尊称:~们、女士们。④旧时仆人称男主人。⑤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都带人称代词做定语):她~出差了。⑥(方)医生。⑦旧时称管账的人:账房~。⑧旧时称以说书、相面、算卦、看风水等为职业的人:算命~。
不可:1.助动词。不可以;不能够:~偏废。~动摇。二者缺一~。2.跟“非”搭配,构成“非…不可”,表示必须或一定: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3.决不能,必须不。
人道衣古貌人事:(名)①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②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安排。③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纠纷。④事理人情:不懂~。⑤人力能做到的事:尽~。⑥人的意识的对象:他昏迷过去,~不知。
私意:犹私心。自度﹐自忖。3.谓己意。

《记梦(并叙)》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以及赏析:

中文译文:
乐全先生梦人以诗三篇示之,
字皆旁行而不可识。
傍有人道衣古貌,
为读其中一篇云:
人事且常在,留质悟圆间。
凡四句,觉而忘其二,
以告其客苏轼。
轼以私意广之云。
圆间有物物间空,
岂有圆空入井中。
不信天形真个样,
故应眼力自先穷。
连环已解如神手,
万窍犹号未济风。
稽首问公公大笑,
本来谁碍更求通。

诗意:
这首诗词讲述了一个梦中的奇遇。乐全先生在梦中受到一位神秘人的指引,展示了三首诗,但其中的字却以旁行的方式排列,难以辨认。旁边站着一位穿古老衣着的人,读出其中一篇诗的意思:“人的生活和事物的存在始终如一,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来领悟宇宙的奥秘。”然而,乐全先生醒来后只记得其中的两句,于是告诉了他的朋友苏轼。苏轼以个人的理解进行了扩展:“宇宙中有物质存在,物质之间却是空虚的。怎么可能有圆的空虚进入井中呢?不相信天空的形状是真实的,所以必须用眼力来探究。虽然迷惑不解,但通过不断的思考,就能破解像神一样的智慧。尽管万事万物都在发声,但仍然不能完全领悟其中的奥秘。”最后,苏轼向神秘人问候,神秘人大笑,并告诉苏轼,我们应该超越表面的障碍,追求更深层次的理解。

赏析:
这首诗词以梦境为背景,通过描述梦中的奇妙经历,表达了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诗中出现的神秘人和旁行的字排列增加了诗的神秘感和趣味性。诗人通过对宇宙本质的思考,表达了对世界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诗中的“圆间有物物间空”以及“岂有圆空入井中”等表达,突出了对宇宙本源和事物本质的质疑,展示了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深入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追寻。最后,诗人向神秘人致意,并通过神秘人的大笑,传递出一种超越表面现象、追求更高层次的智慧和理解的意愿。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复杂而深刻的哲学思考,融合了梦境与现实、人生与宇宙的主题。通过对梦中诗篇的描写和对梦后遗忘的反思,诗人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真实性和对宇宙的认知。这首诗词给人以深思和启迪,鼓励人们超越常规思维,勇于追寻真理和智慧。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