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当秦

出自宋代苏轼的《凤翔八观(并叙)》,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fèng xiáng dāng qín,诗句平仄:仄平平平。
《凤翔八观》诗,记可观者八也。
昔司马子长登会稽,探禹穴,不远千里;而李太白亦以七泽之观至荆州。
二子盖悲世悼俗,自伤不见古人,而欲一观其遗迹,故其勤如此。
凤翔当秦、蜀之交,士大夫之所朝夕往来此八观者,又皆跬步可至,而好事者有不能遍观焉,故作诗以告欲观而不知者。
()
可观者二子自伤:自伤zìshāng[self-sentimental]∶自我悲伤感怀他因自己是个残疾人而自伤[self-wounding;self-inflictedinjury]∶自己伤害自己
不见:1.不曾相见。2.见不着;丢失。
古人:泛指前人,以区别于当世的人。
遗迹:(名)古代或旧时代的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历史~。
士大夫:士大夫,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shì dà fū,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 。
朝夕:(副)天天;时时:~相处|~思慕。②(名)形容非常短的时间:只争~。
往来:(动)①去和来。②交际;交往:~密切。
八观者跬步:本指半步,跨一脚,引申至举步、迈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好事者:好事者是一个汉语词汇,是一个贬义、褒义、中性皆有的词汇
不能:1.不可能;不能够。2.〈方〉不允许,不可以、不应该、没有能力。3.〈方〉不至于。
遍观作诗欲观不知者

《凤翔八观(并叙)》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凤翔八观(并叙)》
昔司马子长登会稽,探禹穴,不远千里;
而李太白亦以七泽之观至荆州。
二子盖悲世悼俗,自伤不见古人,
而欲一观其遗迹,故其勤如此。
凤翔当秦、蜀之交,士大夫之所朝夕往来,
此八观者,又皆跬步可至,而好事者有不能遍观焉,
故作诗以告欲观而不知者。

诗意:
《凤翔八观(并叙)》是苏轼写的一首诗,诗中提到了司马子长和李白两位文人游览名胜的故事。司马子长远离家乡登上会稽山,探寻禹王的葬穴,他克服了千里之遥。而李白则以七泽之观的名义来到荆州,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悲叹和思考,他自怨自艾地感叹没有见到古人的风采,因此他们都非常努力地想要一睹这些名胜胜迹,所以他们的行程如此勤奋。

凤翔是秦、蜀两地的交界处,是士大夫们日常往来的地方。八观是指当地的八个观光景点,这些景点对于居住在附近的人来说,只需稍作跋涉即可到达,但有些热衷于享受生活的人却未能将其全部游览。因此,苏轼写下这首诗,告诉那些想要欣赏这些景点却不知道的人们。

赏析:
这首诗通过引用司马子长和李白的故事,表达了对过去名人遗迹的向往和思考。司马子长和李白都是文人墨客,他们对历史和传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为了一睹这些名胜胜迹,不惜千里迢迢的旅程,表现出他们对古人的敬仰和对历史的追寻。而凤翔八观作为当地的名胜景点,虽然离士大夫们很近,但仍有许多人未能将其全部游览。这种情况引发了苏轼的写作欲望,他希望通过诗歌的形式告诉那些想要欣赏这些景点却不知道的人们。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历史名人的追求和现实的遗憾,展现了苏轼对历史的敬重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