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窍作苍蝇声

出自宋代苏轼的《瓶笙诗?并引?》,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qiū yǐn qiào zuò cāng yíng shēng,诗句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庚辰八月二十八日,刘几仲饯饮东坡。
中觞闻笙箫声,杳杳若在云霄间,抑扬往返,粗中音节。
徐而察之,则出于双瓶,水火相得,自然吟啸,盖食顷乃已。
坐客惊叹得未曾有,请作《瓶笙诗》记之。
孤松吟风细泠泠,独茧长缫女娲笙。
陋哉石鼎逢弥明,蚯蚓窍作苍蝇声
瓶中宫商自相赓,昭文无亏亦无成。
东坡醉熟呼不醒,但云作劳吾耳鸣。
()
庚辰: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17个。
箫声杳杳抑扬:1.按下与上举。2.浮沉,进退。3.谓声音大小。4.谓文气起伏。5.褒贬。6.谓称扬。7.谓贬抑。8.控驭自如貌。9.扬扬自得貌。
音节:1.声音高低,缓急的节奏。2.语音学上指由一个或数个音素组成的语音结构基本单位。也称为「音缀」。
出于:暂无解释。
水火:1.比喻势不两立:两人犹如水火。。2.水和火,生活中离不开的:民非水火不能生活。3.指排泄大小便(多见于早期白话)。
吟啸食顷坐客:坐客zuòkè看客,观众坐客乃西顾而叹。——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惊叹:(动)惊讶赞叹:~不已|观众~她的歌喉妙如夜莺。

《瓶笙诗?并引?》是苏轼在宋代刘几仲的饯别宴会上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庚辰八月二十八日,
刘几仲饯饮东坡。
中觞闻笙箫声,
杳杳若在云霄间,
抑扬往返,粗中音节。
徐而察之,则出于双瓶,
水火相得,自然吟啸,
盖食顷乃已。
坐客惊叹得未曾有,
请作《瓶笙诗》记之。

孤松吟风细泠泠,
独茧长缫女娲笙。
陋哉石鼎逢弥明,
蚯蚓窍作苍蝇声。
瓶中宫商自相赓,
昭文无亏亦无成。
东坡醉熟呼不醒,
但云作劳吾耳鸣。

诗意和赏析:
《瓶笙诗?并引?》描绘了一个饯别宴会的场景。诗中的“瓶笙”指的是瓶中的笙箫声音。整首诗以苏轼参加刘几仲的宴会为背景,通过听到瓶中笙箫的声音,引发了诗人对音乐的感悟和思考。

诗的前半部分描述了笙箫声的奇妙之处,宛如来自云霄之间,音调高低起伏,粗犷中带有一种韵味。这种音乐的美妙使得坐席上的客人们都感到惊叹,以至于请苏轼将这一情景写成《瓶笙诗》。

后半部分诗人以自然界的景物来比喻笙箫声音的特点。孤松吹拂的风声细腻悠扬,独茧所制的细腻纤细的女娲笙。而与之相比,石鼎所发出的声音却刺耳而粗糙,宛如蚯蚓在地洞中蠕动所发出的苍蝇声。瓶中的音乐却是宫商音相得益彰,昭文的音乐没有缺陷也没有成就。最后,诗人以东坡(苏轼自己的字号)陶醉在音乐中而呼之不醒,但他却说这只是他的幻觉,实际上只是他耳中的幻听。

整首诗通过描述瓶中笙箫声的美妙和与自然界音响的对比,表达了苏轼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和对艺术的思考。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和艺术的感悟:音乐可以是美妙动听的,也可以是粗糙刺耳的,而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诗人在音乐中沉醉,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妙和力量,但他也意识到这种美妙只是暂时的,无法永恒存在。

整首诗词以苏轼独特的笔触和对音乐的感悟的描绘,展现了他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深刻的思考。通过对瓶中笙箫声的描写和比喻,诗人将音乐与自然界相对照,凸显了音乐的美妙和艺术的价值。这首诗词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诗人对艺术追求的思考,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位文人的情感和才华。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