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长头儿

出自宋代苏轼的《赠上天竺辩才师》,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wǒ yǒu cháng tóu ér,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
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
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
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
见之自清凉,洗尽烦恼毒。
坐令一都会,男女礼白足。
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
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
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
乃知戒律中,妙用谢羁束。
何必言《法华》,佯狂啖鱼肉。
()
山门:山门shānmén∶佛寺的大门∶指佛教
天竺:1.古波斯语音译词。印度的古时称呼。2.山峰名。
法师:对和尚或道士的尊称。
瘦长:瘦长shòucháng身材,笔画等细而长瘦长的个子、胖胖的脸
不知:不知道、不明白。
碧眼:绿色的眼睛。旧指胡人,后指白种人。
山谷:相邻两山脊之间的低凹而狭长的地方。中间常有溪流。
清凉:(形)凉而使人清爽:~饮料|~的山风。
烦恼:(形)烦闷苦恼:自寻~|解除~。[近]苦恼|懊恼。[反]愉快。

《赠上天竺辩才师》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南北一座山门,上下两个天竺。
其中有位老法师,瘦长得像鹳鹄。
不知修行何行业,碧眼照亮山谷。
见到他就感到清凉,洗净了烦恼毒。
他坐着指挥一座都城,男女白衣行礼。
我有一头长发,脸颊上嵴着犀玉。
四岁时还不懂行为,背负着抱负的烦恼。
法师来了为我摩顶,起身走时追赶鹿。
这才知道戒律之中,妙用可以解脱束缚。
何必说《法华经》,假装狂热地吃鱼肉。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描述苏轼在南京金陵寺遇到一位上天竺的辩才师为主题。诗中通过对辩才师的描写,表达了修行者的高洁和境界。

首先,诗词描绘了山门和天竺寺的景象,形成了南北相连的壮观景象。老法师瘦长如鹳鹄,拥有一双碧眼,散发出清凉之气。这种描写表达了辩才师的高尚和超凡脱俗的形象,他的存在让人心生敬仰之情。

接着,诗中通过对自身的对比,彰显了苏轼的虚怀和对辩才师的敬重。苏轼自称有一头长发,脸上嵴着犀玉,但在四岁时仍然不懂得修行的道路,背负着追求抱负的烦恼。辩才师来到苏轼身边,为他摩顶,苏轼起身追赶鹿象,这里象征着苏轼受到辩才师教诲后,逐渐认识到戒律的妙用,懂得如何解脱束缚。

最后两句表达了苏轼对于辩才师传授心法的感激之情。诗中提到不必言说《法华经》,暗指修行者应该关注实际的修行,而非空谈和虚浮的表面功夫。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苏轼遇到上天竺辩才师的情景,通过对比自身和辩才师的修行境界,表达了对辩才师高尚品质的赞颂和对修行道路的思考。这首诗意深远,启发人们要注重实际修行,追求内心的净化和真正的解脱。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