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我与龙同此责

出自宋代苏轼的《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应》,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jiē wǒ yǔ lóng tóng cǐ zé,诗句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高田生黄埃,下田生苍耳。
苍耳亦已无,更问麦有几。
蛟龙睡足亦解惭,二麦枯时雨如洗。
不知雨従何处来,但闻吕梁百步声如雷。
试上城南望城北,际天菽粟青成堆。
饥火烧肠作牛吼,不知待得秋成否。
半年不雨坐龙慵,共怨天公不怨龙。
今朝一雨聊自赎,龙神社鬼各言功。
无功日盗太仓谷,嗟我与龙同此责
劝农使者不汝容,因君作诗先自劾。
()
下田,苍耳,蛟龙,时雨,不知

《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应》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高田生黄埃,
下田生苍耳。
苍耳亦已无,
更问麦有几。

译文:
高地上产生黄色尘土,
低地上长出青苗。
青苗已经没有了,
进一步问麦子还有多少。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长时间不下雨的干旱景象。高地上的土地产生了黄色的尘土,低地上的苗子也已经干枯,苍耳(指小麦)已经没有了。诗人关切地问麦子还有多少剩下。

赏析:
苏轼通过描写干旱的景象,表达了对雨水的渴望和对农作物的担忧。诗中的黄埃和苍耳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干旱的程度,揭示了农民们面临的困境和苦难。蛟龙睡足亦解惭,二麦枯时雨如洗,表达了对大雨的盼望和希望能够解决干旱带来的困境。诗中的吕梁百步声如雷的描写,凸显了雨声的威力和庄严,展示了大自然的力量。最后,诗人以自我劝诫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灾害的无奈和对农民的同情。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干旱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农民困境的关注和对天灾的无奈感。这首诗词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苏轼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农民和人民的同情和关爱。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