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传

张衡传朗读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译文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他)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汉)顺帝初年,(张衡)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豪门大户他们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注释

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中华书局版)。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淅川东)人,历史学家。
南洋西鄂:南阳郡的西鄂县,在今河南南阳。
属(zhǔ)文:写文章。属,连缀。
游于三辅:在三辅一带游学。游,游历,游学,指考察学习。
京师:指东汉首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西汉武帝开始设立。
遂:于是。
通:通晓,全面透彻地理解。
贯:贯通,与“通,为近义词。
五经:汉武帝时将《诗》《书》《礼》《易》《春秋》定名为“五经”。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
高于世:比世上的人高明。于:比。
骄尚之情:骄傲自大的情绪。尚:矜夸自大。
从容:从容稳重,不急躁。淡静:恬淡宁静,不追慕名利。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永元:东汉和帝刘肇的年号(公元年-年)。
连辟公府不就:连,屡次。辟,(被)召请(去做官)。公府,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不就:不去就职。以上几句的主语“衡”,承前省略。
时天下承平日久:时,当时。承平,太平,指国家持续地太平安定。日久,时间长。
王侯:封王封侯的大官贵族。
莫:无指代词,表示“没有谁”的意思。
逾侈:过度奢侈。
乃:于是,就。
拟:模仿。
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两都》:指《两都赋》,分《西都赋》《东都赋》。
《二京赋》:指《西京赋》《东京赋》。
因:介词,通过。后省宾语“之”。
以:连词。
讽谏:用委婉的语言进行规劝而不直言其事。
精思傅会:精心创作的意思。
乃:才。
邓骘(zhi):东汉和帝邓皇后的哥哥,立安帝,以大将军的身份辅佐安帝管理政事。
奇其才: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奇,认为……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奇:奇特,少有的。
累召:多次召请。应:接受。
机巧:设计制造机械的技艺。巧,技巧技艺。
致思:极力钻研。致,极,尽。
阴阳:指日月运行规律。
历算:指推算年月日和节气。
于:对于。于……:介宾短语后置,译时提前作状语。
雅闻:常听说。雅,副词,素来,常。术学:关于术数方面的学问,指天文历算等。
公车:汉代官署名称,设公车令。
特征:对有特出才德的人指名征召,为的与平常的乡举里选相区别,故称特征。
拜:任命,授给官职。
郎中:官名。
再迁:再,两次。迁,调动官职。
太史令:东汉时掌管天文历数的官,与西汉以前掌管天象历法兼有修史之责的太史令职责不完全相同。
遂乃:于是就。
研核:研究考验。
阴阳:哲学名词,指两种对立的事物,如日月,寒暑等,这里指天象历算。
妙尽:精妙地研究透了。
璇玑:玉饰的测天仪器。
正:道理。
浑天仪:一种用来表示天象的仪器,类似的天球仪。
《灵宪》:一部历法书。
《算罔》:一部算术书。
详明:详悉明确。
再转:两次调动官职。第一次由太史令调任公车司马令,第二次由公车司马令又调任太史令。
复:又。
当世,指权臣大官。
辄:常常,总是。
积年:多年。徙:指调动官职。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自;自从,表时间。
阳嘉:东汉顺帝刘保的年号(公元--)。
候风地动仪:测验地震的仪器。据竺可桢考证,这是两种仪器,一是测验风向的候风仪,一是测验地震的地动仪。
以:用。
员径八尺:员径:圆的直径。员,通“圆”。
合盖隆起: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隆,高。
尊:同“樽”,古代盛酒器。
饰:装饰。“饰”后省宾语“之”,“之”代候风地动仪。
以:用。据有人研究,候风地动仪外部八方书写不同的篆文以表明方位,脚部装饰山形,东南西北分别绘画代表四方的龙朱雀虎玄武(龟蛇)。
都柱:大铜柱。都,大。“都柱”就是地动仪中心的震摆,它是一根上大下小的柱子,哪个方向发生地震,柱子便倒向哪边。傍,同“旁”,旁边。
施关发机:设置关键(用来)拔动机件,意思是每组杠杆都装上关键,关键可以拨动机件(指下句所说的“龙”)。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龙,指龙形的机件。首,头。
下有蟾蜍(chánchú),张口承之:下,指龙首下面。蟾
牙机巧制:互相咬合制作精巧的部件。
尊中:酒樽形的仪器里面。
覆盖周密无际:指仪器盖子与樽形仪器相接处没有缝隙。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地动,地震。则,就。振,振动。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机发:机件拨动。
而:顺承连词,不必译出。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激扬,这里指声音响亮。伺者,守候观察候风地动仪的人。
发机:拨动了机件。
七首:指其余七龙之首。龙首,互文,都指龙首。
验之以事,即以事验之:验,检验,验证。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自,在,可译为“在……中”。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尝,曾经,曾有一次。而,可是。
驿:驿使,古时驿站上传递文书的人。
至:指来到京师。
果:果然。
陇西:汉朝郡名,在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陇西县一带。“陇西”前省介词“于”(在)。
于是皆服其妙:其,它,代候风地动仪。妙,巧妙,神奇。
乃:便。
地动:地震。
所从方起:从哪个方位发生。
时:当时。损:腐败。因:于是。
迁:升迁。
帷幄:指帝王。天子居处必设帷幄,故称。
讽议:讽谏议论;婉转地发表议论。
左右:身边。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尝,曾经。疾,憎恨;恶,指坏人坏事。
目之:给他递眼色。目:名词活用为动词。
诡对:不用实话对答。
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谗:毁谤。
图身之事:图谋自身安全的事。
吉凶倚伏:祸福相因。出《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幽微难明:幽深微妙,难以看清。
宣寄情志: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意。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永和:也是东汉顺帝的年号(公元-)。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时,当时。国王,即河间王刘政。典宪,制度法令。
豪右:豪族大户,指权势盛大的家族。
不轨:指行动越出常轨的事,即违反法纪的事。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下车:官员初到任。治威严,树立威信。治,整治。整法度,整顿法纪制度。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阴知,暗中察知。
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肃然,这里是敬畏恭顺不敢为非做歹的意思。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hái)骨:视事,这里指官员到职工作。乞骸骨, 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
尚书,官名,不同朝代的尚书职权不一样,东汉时是在宫廷中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zú)。卒:死。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整体把握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而且详略突出,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其间贯穿了作者对张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一位博学多才、从容淡泊的文人学者形象如在眼前。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段。记述张衡的学业、品德和文学上的成就。开头两句按历史人物传记的格式,记述张衡的姓名、籍贯与家世。接着介绍其在文学上的造诣。“少善属文”说明他具有先天的禀赋,而“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说明他注重社会实践。也正是因为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打下了如此深厚扎实的基础,并不断自我提高,所以才能“通五经,贯六艺”。在叙述了其“才”后紧接着叙述其德。“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具有谦虚稳重、超尘拔俗的品格,而面对统治者的招罗,作者连用“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表现他的不慕荣利的高洁品德。而《二京赋》进一步证实其文学才能及精研精神。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2~4段,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重点介绍候风地动仪的结构和功用。第2、3段从整体上概括了张衡在科学上的成就,包括科学发明和理论著作两部分。在介绍其特长时与其职官联系起来,侧面反映了二者互为因果的关系。第四段着重介绍了能代表其成就的候风地动仪。介绍地动仪虽不足二百字,但详尽记述制造时间、质地、大小、形状、内外结构、装饰、功用等,文字精简平实。如介绍构造特点时用“中”“傍”“外”“下”四个方位词为序,便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简要而清楚地写出其构造特点。以“似酒尊”描写其形状非常形象具体,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夸张描写和“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的热烈赞叹着力描写了仪器的准确无误。最后附述了生动有趣的事件验证其功效,使文章于平实中透出情致。

  第三部分即文章的第5、6段,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才干。文章仅选取两件事作为切入点,一是《思玄赋》的由来,表现了张衡心思细密、小心谨慎的形象。一是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斗争一事。“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其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其卓然政绩。这样,笔墨寥寥却写出了一位真实可感、形神丰满的廉吏。

  语言凝练平实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作者写作时绝少用形容词,尽量抓住史实,描绘时惜墨如金,无一句赘言。但平实精谨中有精彩之处,如候风地动仪一段描写生动形象,说明作者胸中自有丘壑,所以能繁简得体,伸缩自如。也唯其如此,才能将张衡一生中在诸多领域中的大事交代得清楚详明,有条不紊。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浑天仪

  汉时,天文学已经形成体系,有盖天、浑天和宣夜三家。盖天说以周髀算经为代表,认为天圆地方,天在上,像伞盖,地在下,像棋盘,是一种旧的传统说法。宣夜派认为天体为元气构成。浑天说比较进步些,认为天地都是圆的,天在外,像鸡蛋壳,地在内,像鸡蛋黄;这种说法虽然也不完全正确,但比较接近实际。浑天派最突出的代表者和卓越的发明家张衡指出,日有光,月没有光,月光是反射太阳的光形成的。所以向日则光盈,背日则光尽。他还推测月食是地球遮蔽的结果。他还绘制了一部星图,叫《灵宪图》,创制了许多重要的天文仪器。

  浑天仪是铜铸的,内外有几层圆圈,都可转动。各层圆圈分别刻有赤道、黄道、南北极,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列宿,以及日月星辰的位置,凡张衡所知道的天文现象都刻在上面。为了使浑天仪能自己转动,张衡又设计了一个“滴漏”,作为浑天仪的动力。浑天仪被滴漏带动,它转动时恰好与天空中日月星辰的起落时间完全吻合。可惜这座精巧的浑天仪在西晋战乱中失传了。留下来的只有《浑天仪图注》和《漏水转浑天仪注》两份说明书的部分说明。

  (摘自《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问题探究

  1.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

  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2)“从容淡静”,不慕世俗的虚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不慕当世”;(3)品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京赋》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拿奸党。其“才”高于世,表现在:一是“善属文”,写作著名的《二京赋》;二是“善机巧,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三是“善术学”,著有《灵宪》 《算罔论》;四是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称为政理”。

  2.文和《屈原列传》相比,有哪些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和《屈原列传》相比,两篇传记最大的共同点都是按时间顺序,截取重点片段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一生,选材有详有略,重点突出。最大的区别是在表达方式上,《屈原列传》为了表现屈原的高洁的“志”“行”和寄寓作者的情怀,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方法,文笔充满感情,有抒情散文的特点,主观性较强。而《张衡传》以表现张衡的杰出贡献,简要概括其一生为主要目的,所以用说明性文字对张衡的文学创作和科技发明进行介绍,其中着重对候风地动仪的介绍,而对其品德为人的描写都散见于字里行间,贯穿于文章中,很少直接抒情。笔调沉静,文字质朴。

  3.人物传记的写作有何特点?在本文有何体现?

  传记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征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由于传记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须“活跃”,有可感性。传记的基本特点是翔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传记的种类有:自传、传、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本文属评传,既记叙人物的事迹,又评介与探讨人物的思想状况、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传记不可能把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下来,只能记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同时显示他的品格特点。本文写了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上的突出贡献,强调了他在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其间穿插了对其为人品格的评价。全文重点突出,详略分明。

  4.本文在写作方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写法和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1)本文是人物传记,介绍人物以时间为经,以事迹为纬。张衡一生经历了东汉章帝、和帝、安帝和顺帝四个时期。时间虽较长,文章叙述的时间线索却很清楚。从表达方式上说,以记叙为主。在第4段写候风地动仪,又以说明为主,辅以记叙。

  (2)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详写。在介绍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又突出了候风地动仪的研究制造,介绍特别详尽,对其他创造的介绍则较简略。这样详略得宜的安排,使文章重点突出,人物特点鲜明。

  (3) 在记叙、说明的同时,穿插对张衡为人品格的评价,作者态度鲜明。

  5.这篇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衡的?文章的记叙重点是什么?

  文章从三个方面写张衡:张衡的为人以及在文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在科学技术方面卓越的才能和贡献;在政治上的突出作为。记叙的重点是张衡在科学上的才能和贡献。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鉴赏

  《张衡传》以张衡“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为纲组织全文,显示了张衡作为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才干与成就。范晔继承了司马迁、班固等人关于史传文写作的传统,并因人取事,因事敷文,形成了自己记写人物传记的特色。张衡一生行事众多,成就卓著,品格高尚,如何取其精又不失于偏,虑及全又不流于繁,写其形又得其神,确要费一番匠心。
  叙学习,显示其成就的基础。张衡的朋友崔瑗曾称赞他说:“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瑰辞丽说,奇技伟艺,磊落炳焕,与神合契。”张衡多才多艺,德高品洁,是和他的学习、实践分不开的。范晔写他的学习,说他“少善属文”,自幼聪颖明慧,而更突出了他的“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张衡系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而游学到“三辅”之地,并进入京城洛阳太学参观、学习。当时学界盛行的是“章句之学”,完全是一套陈腐的死学问,张衡涉足社会,不惜远游,目标远大,直入太学,这就使他达到“通五经,贯六艺”的地步。把五经、六艺都融会贯通了,他不是食而不化,也非固步自封,不仅读书本而且看实际,不只钻典籍而且研技艺,不单捧册页而且知世情。张衡贯古通今,知书识世,明道谙理,可是“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谦虚谨慎,既是取得重大成就的条件,也是为人处世的美德。作者仅用了三十四个字,就概及张衡学习的各个方面:内容、方法、精神、成就。这真可谓用墨精当得能收海于勺,缩龙成寸。作者先叙张衡的学习,为下文叙述他的善为人、善作文、善机巧、善理政奠定了基础。
  叙品行,显示其高尚的节操。张衡对为官作宦,“从容淡静”;对贪官酷吏,嫉恶如仇;对科学技术,不遗余力。有的人把学问作为沽名之具,钓利之饵,登官之梯,而张衡参透人生,洁身自守,他辞谢了多次的举荐与征召。作者连用“连辟”“累召”“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强调了他的不慕利禄,无意仕途。后来的出仕,也只是“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一些从事科技、史学方面的业务性职务。“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他不想握权柄以抬高地位,居高位以谋私利。
  张衡没有官欲,但并非没有官才。他有着敏锐的政治眼光,清醒的政治头脑,高明的政治手腕。他看到“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不惜花了十年工夫,模拟班固的《两都赋》,而写了《二京赋》。在《西京赋》和《东京赋》中,极力铺写了二京的所有宫室、动植物、游侠辩论之士、角牴大傩之戏,讽谏当朝的穷奢极侈。这是婉转的讽喻。有时他也挺身而出“上疏陈事”,“讽议左右”,向皇上直言进谏,弹劾奸佞。一旦由他掌握了一定权力,也就大力剪锄奸徒丑类。他出为河间王刘政的相时,看到刘政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他一到任就能“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收到“上下肃然,称为政理”的效果,可见张衡不仅具有如何做官的认识、理论,而且有着实际施行的本领。
  张衡上究天文,下穷地理,精于历算,擅于机械,自然也洞察当时社会世情。官场之中,有日天地黑,无风海生浪,所以他先是不做官,想洁身避祸,后来不得不入官场,顺帝“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避其锋芒,巧为应对。即令这样,那帮阉竖还“共谗之”,使他更明白在那种政治漩涡中,如履春冰,如捋虎尾,确实是“吉凶倚伏,幽微难明”,而要“常思图身之事”。当他狠狠打击了河间王的恶势力后,也就急流勇退,做出了极明智的决策:“上书乞骸骨”,请求退休还乡了。从他的《四愁诗》《思玄赋》《归田赋》中,都看出作为一个正直的官吏、有为的学者,在当时内心的苦闷,无力除恶,无法避祸,只有独善其身了。
  叙术业,显示其卓著的成就。张衡在天文、数学、地理、气象、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在文学、诗赋、绘画方面成绩斐然。郭沫若曾评价说:“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万祀千令,令人敬仰”。范晔为之作传时,既要顾及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文中以“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概及了他多方面的贡献,而重点写候风地动仪。候风地动仪是张衡首创,在科技史上居重要地位。传记从地动仪的质地、尺寸、规模、形体、文饰以至整个结构的“巧制”、测定时的效验,做了井然有序的详明介绍。“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着一“神”字,极写仪器功效。“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表明此乃史无前例的独创。更用京师学者最初“咸怪其无征”,后来“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的典型细节,充分证明了张衡“妙尽璇机之正”的“妙”,“善机巧”的“善”。
  这篇传记仅以七百余字就概及张衡六十二年中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全文以时间为序,叙其一生;以“善”为纲,统率题材;以“妙”为目,传其精神,因而所写方面多而不杂,事迹富而不乱,文虽简而概括全。范晔之所以能“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文心雕龙·附会》),就在于抓住了总纲领,并内蕴着相互关系。张衡正由于潜心于学才达到“通五经,贯六艺”的境界,才使他具有了“善机巧”的知识与才干,也使他具有了“不慕当世”的胸襟。不去追名逐利,求官谋宦,才能居郎中的微职“积年不徙”,得“约己博学,无坚不钻”,有了创造发明。他的做官,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以利于科学研究。当不得不被推上政治舞台时,还始终保持着明智的头脑。作者将张衡于自然科学、文学、政治活动方面的表现统一了起来,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伟大的人。
  本文除揭示了张衡多方面事迹的内在的联系外,善于剪裁也是使本文成功的重要因素。如写“善属文”,就以写《二京赋》为主,略涉《思玄赋》,其他甚至不提及;写“善机巧”,以详写候风地动仪为主,其他科技成果则为辅;写“善理政”,以整治法度、收擒奸党为主,请求辞职、上调擢升则为次。在文学、科学、政事三方面,都体现了他“从容淡静”的个性,又突出了“善机巧”的特点,使张衡这么个伟大的形象辉耀于读者面前。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范晔

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顺阳(今河南淅川南)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其中《杨震暮夜却金》已编入小学教材,《强项令》选入中学教材。...

范晔朗读
()

猜你喜欢

青春暮月,六气和理。律应姑洗,日惟元巳。谷风散凝,微阳戒始。

春服既成,明灵降祉。

()

昔隐君平卜,今闻事又非。
肘犹悬蠹简,身止挂鹑衣。
芒屦沿山去,茅檐讲易归。

()

漫空飞絮散轻绵,所异寒威欲折弦。县令温存僵卧叟,词人解颂太平年。

剪云为叶烦相寄,种玉成田不受怜。丹鼎温温千岁熟,乐天事业在知天。

()
吾宗洒画墨,似我诗得趣。
未至心手忘,敢议江山助。
东绢十幅围,中有千尺树。
穷冬万虫蛰,拆地双虬怒。
()

南亩晨烟白,西风万宝成。人民减饥色,井陌聚欢声。

高廪还堪赋,馋乌为浪惊。耕耘岂吾事,转觉愧平生。

()

归袂摇摇心浩然,晓船鸣鼓转风滩。
朝廷失士有司耻,贫贱不忧君子难。
执手聊须为醉别,还家何以慰亲懽。

()

几凭青鸟报芳尘,终是将心寄不真。一纸短书分付与,蕊珠宫里弄珠人。

()

赴难趋燕市,潜身向范阳。日斜怀剧孟,风古遘羲皇。

跂德投村坞,涓心拜草堂。道颜函浑噩,高谊薄穹苍。

()

建中即藩守,天宝为侍臣。历观两都士,多阅诸侯人。

邹生乃后来,英俊亦罕伦。为文颇瑰丽,禀度自贞醇。

()
楝树层层细著花,日薰香暖蜜蜂卫。
富来傥有论文兴,活火风炉自煮茶。
()

世间去就崇口给,君子知几不终日。申乡掉臂挽不留,台阁诸贤怅如失。

不为分携泪沾臆,但伤直道人难立。相如有才徒四壁,心事还同家事急。

()

穹厓壁立三千尺,万梃苍官并厓立。半空垂瀑似飞龙,怪石秋阴护苔色。

水边鹄立是神仙,意欲飞空陵紫烟。白云不隔华阳洞,绿波远入桃花源。

()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
谁言梦想里,所见总空花。
灵哲枕间药,宋琼秋季瓜。
()

兀坐支颐,童子前来,再拜致词。告先生颊上,荒芜不治,非其种者,锄而去之。

鼻垩须斤,眼翳须刮,兰茝当门亦见耔。先生曰,姑徐徐点染,化白为缁。

()

畏老身全老,逢春解惜春。今年看花伴,已少去年人。

()

山光肃肃净杉松,草草提携里曲同。
不是休官住林下,无缘问菊到篱东。
世途险近閒为福,乡谊绸缪醵有功。

()

初曦启群象,兹亭独先得。君子感退藏,翛然闭一室。

珠玉岂不光,含之润山泽。

()

舌底谈锋欲吐莲,陈遵真在五云边。苍梧已见劳轺驾,祇树今思借法船。

扪虱自高湖海气,寻僧日结竹林缘。愧将下里酬居士,打地元来错会禅。

()

春在愁中与梦中。晚莺雏燕各西东。东皇无计惜残红。

乍采蘼芜栖曲径,又携芍药下疏栊。恁时相见太匆匆。

()

伐木宁辞活计疏,苍苔白石雨晴初。归来饱饭黄昏后,还向窗前读古书。

()

四海无家者,惟吾与使君。已怜成浪迹,岂忍复离群。

驿路兼秋雨,关河隔暮云。前途逢九日,最忆孟参军。

()
地僻秋深戎马閒,一尊随处且开颜。
谁思铜雀埋黄土,但忆金人出汉关。
六合茫茫天共远,五湖杳杳雁飞还。
中年陶写无丝竹,王谢风流莫强攀。
()

地形盘屈带河流,景气澄明是胜游。十里晓鸡关树暗,

一行寒雁陇云愁。片时无事溪泉好,尽日凝眸岳色秋。

()

沙尾潮生浪影微,东风洲渚蕨芽肥。
西江水借铜瓶润,北阙云随锡杖飞。
日煖凫鹥迎宴几,春深花絮护禅衣。

()

平田秋水高潺湲,大府宽条俶布宣。不旱犹应言有旱,省愆敢自谓无愆。

倒翻云外菩提水,幻出人间摆柳天。阡陌晓来传好语,作霖人在岭梅边。

()

怜尔花神彻底清,晓风拂槛报平明。却嫌荀令香还重,更笑湘妃态未轻。

霜冷天高衣袖湿,参横月落梦魂惊。忽闻荒戍吹残角,肠断空山半夜情。

()
一枝凉玉欹路尘。
下瑶台、疑是梦云。
怕趁取、西风去,被何人、拈住皱裙。
温柔只在秋波里,这些儿、真个动心。
()

三百危滩走急流,万重山色护严州。人家树里开图画,驿吏花间候綵舟。

骏足岂应今日展,高名合向晚年收。子陵祠庙云霞上,为想春风露冕游。

()

贤哉邴曼容,出处知所据。
官馀六百石,辄自移疾去。
富贵非不怀,殆辱亦先虑。

()

维摩居士陶居士,尽说高情未足夸。

檐外莲峰阶下菊,碧莲黄菊是吾家。

()

诗礼家传旧,箕裘世袭良。
蚤同花萼秀,晚并桂椿芳。
方恨违同气,那知叹肯堂。

()

扁舟泛泛欲何之,一似鸳鸯逗浦迟。为问五湖烟月色,得如台上宴王时。

()

十年两度说班师,此去人心恐见疑。传檄早须坚信约,君行休厌奏功迟。

()
吴山紫翠倚晴空,潘令风流向此中。
雨饱公田方稼稔,春生香径杂葩红。
彩舻衔尾凌波驶,頳鲤骈头薦俎丰。
玉季情深重暌索,南云延脰接飞鸿。
()

翩何青帝姗姗也,将近江南几驿。婪尾深杯,换头小令,冶习那能销得。

任他仙释。算换民年光,也应沾臆。慵倚阑干侧帽,不忍弄烟色。

()
故人千里隔谈经,想见牛刀刃发硎。
渴雨芭蕉心不展,未春杨柳眼先青。
凫飞叶县郎官宰,虹贯江南处士星。
天子文思求逆耳,吾宗一为试雷霆。
()

正阳和气万类繁,君王道合天地尊。黎人耕植于义圃,君子翱翔于礼园。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咎繇为谋不仁远,士会为政群盗奔。

()
有伟屏岩稿,温淳撷众芳。
波澜虽未阔,骨骼已先张。
尽扫江湖气,且无蔬笋香。
若参诗本旨,却恐费商量。
()

道是青神谷,元通白帝崖。
有松如壮士,其魄化婴儿。
云湿侵鸦嘴,天寒翦兔丝。

()
归来闻道颇休闲,蝗事今随暑气残。
我欲一樽供软脚,还能冲雨过苏端。
()

白傅昔年游赏时,山灵故遣芳菲尽。
倘如今日春三日,花放何须更作诗。
名缰利锁叹滔滔,谁识深山洞口桃。

()

白发闽江上,几度过中秋。阴晴相半,曾见玉塔卧寒流。不似今年三五,皎皎冰轮初上,天阙恍神游。下视人间世,万户水明楼。
贤公子,追乐事,占鳌头。酒酣喝月、腰鼓百面打凉州。沈醉尽扶红袖,不管风摇仙掌,零露湿轻裘。但恐尊中尽,身外复何忧。

()
台下弥漫百万湖,丛生{上艹下佳}苇伴菰蒲。
自从围作民田后,每遇凶年一物无。
()

三元秘秋水,都不属思量。收来毫末,放开在地不能藏。过去未来见在,只是星儿消息,体物显然彰。本自无形象,随处见青黄。性源清,心地静,发天光。木人半夜,倒骑铁马过银潢。正是露寒烟冷,那更风清月白,乘兴水云乡。识破梦中梦,稽首礼虚皇。

()
一别三吴地,重来二十年。
疮痍兵火后,花石稳粱先。
山暗松江雨,波吞震泽天。
扁舟莫浪发,蛟鳄正垂涎。
()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
临水纵横回晚鞚。
归来转觉情怀动。
梅笛烟中闻几弄。
秋阴重。
()

是处青山路尽赊,前山隐隐夕阳斜。高原夐绝疑无地,却望云中又几家。

()

生死即旦暮,男儿无故乡。血丹中土碧,骨白高秋霜。

德缴信朅朅,园观岂茫茫。吟讽本无用,痛快空文章。

()

拜庆承天宠,朝来辞汉宫。玉杯分湛露,金勒借追风。

古驿秋山下,平芜暮雨中。翩翩魏公子,人看渡关东。

()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
物变极万殊,心通才一曲。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与君语承华,念此非不夙。
恨无数顷田,归耕使成熟。
()

丹雘苍苍簇背山,路尘应满旧帘间。

玄宗不是偏行乐,只为当时四海闲。

()

枝上红飞尽,梢头绿已匀。游丝柳絮媚青春。向晚暖风帘幕、练光新。
春已匆匆去,那堪话别情。刘郎几日便登程。告你觅些欢笑、送行人。

()

缘溪回短棹,是境尽移情。云日从峰变,雷霆入地生。

穿林通野市,隔岸见孤城。祇为耽幽思,湍流绝不惊。

()

仁风膏雨去随轮,胜境欢游到逐身。水驿路穿儿店月,

花船棹入女湖春。宣城独咏窗中岫,柳恽单题汀上蘋.

()

倒街卧路谁复嗔,粥鱼斋鼓强唤人。
莫疑只今五斗醉,要会从来三昧身。

()

怜师真达者,于世了无求。
万事沤起灭,一身云去留。
楼台金地古,风雨玉泉秋。

()
猛兽来兵只为文,岂宜凉德拟图尊。
君看豹彩蒙麋质,人取无难必不存。
()

东君驰驿骑,万里一宵通。

柳眼凝晴碧,桃腮泣露红。

()

夏旱雨有数,聚巫还可求。今年忽大旱,疲民实煎忧。

涧西隐君子,精诚达冥幽。沛然得甘霔,白水满田畴。

()
深院闭青苔,黄昏独自来。
花应怜我意,特放一枝开。
()
不贪幽寂不辞喧,野外茅堂可省烦。
求法人穿荒冢路,放生鱼过小桥村。
云将白绕闲排牖,草引青长静掩门。
深更深山只如此,花开花落欲无言。
()

泉上新台紫翠环,暮春修禊俯潺湲。
汉流尚带桃花水,云气初披杏子山。
柳絮轻扬晴日暖,竹光不动午阴閒。

()
过得旁罗上下滩,望中青出是灵山。
三年此地四来往,老矣向渠成厚颜。
()

阿翁不问生人产,有子徒能读父书。不为薛田荒欲尽,可令弹铗叹无鱼。

()

混沌初开似葛怀,人间甲子欠安排。瞻蒲望杏占农候,一幅豳风却不差。

()
子知天分不人尤,岂若纷纷式屡骄。
旧见已知霜叶脱,新知才似谷牙焦。
()

仙郎逸气横朝野,傲岸不落风尘下。
邴丹六百辄免官,王阳九折能还马。
羁心浪迹日悠悠,楚水吴山十度游。

()
帝出于震。
苍德于神。
其明在日。
其位居春。
()
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者也。
两辞极道湖山云月之趣因以记相与之意云
水风轻,吹不皱。
上下浮光,两镜光相就。
()

昨夜凉风又飒然,萤飘叶坠卧床前。

逢秋莫叹须知分,已过潘安三十年。

()

堂堂七尺,懔一时人物,孤映三蜀。闲雅风流豪醉后,犹有临邛遗俗。十载虞庠,一官楚塞,雅操凌寒玉。江山千里,惠然来慰幽独。
落笔妙语如神,两章入手,不觉珠盈掬。从此西归荣耀处,宁假华旌高纛。乐府新声,郢都余唱,应纪阳春曲。老夫一醉,故人高义堪服。

()

屈指西州当世英,我公杰出久知名。自从扬马奇才后,又得岷峨灵气清。

刚者近仁今始见,惠而能政古难并。胸罗万象纵横有,目悦群情黑白明。

()
满林饱风霜,千奴列亭睛。
未许吴姬手,藉此长声价。
()

十日无知识,那知有慈母。稍长听人言,一言一酸楚。

辟如少唐儿,原不知乡土。从人问闾庐,悲咽泪如雨。

()
欲把江山鼎足分,邢真衔册到江南。
当时将相谁堪重,徐盛将军最不甘。
()

木蔌蔌兮皆冬,汎山林兮迎雪。匠此妙兮磅礴,信天人兮豪杰。

当是时雁分黯淡之云,花弄扶疏之月。酒涉隽兮少对,诗造微兮自悦。

()
曾向泗滨浮玉质,也居十二峰前。
飞来藓发尚如拳,郁纷因出岫,巧镂是谁EFD4。
挈榼凭栏成胜赏,老夫亦自颓然。
坐疑霭霭上瑶天。
()

东武名园数贺家,更于高处望春华。深红浅白知多少,直到南山尽是花。

()

异县非吾土,连山尽绿篁。平田出郭少,盘坂入云长。

万壑归於汉,千峰划彼苍。猿声乱楚峡,人语带巴乡。

()

青叶生林啼鸟新,出门逢水不逢人。
杨花满地披重茧,不信人间有暮春。

()

青山长在境长新,寂寞持竿一水滨。

及得王师身已老,不知辛苦为何人。

()
浮云如积酥,凉飚劲弦疾。
溶溶渺天末,飘忽易相失。
悬弧四方志,匏系非予匹。
平生结欢久,始愿胶投漆。
()

栖迟白门下,行采青溪蕨。隔水望三山,迢迢不可越。

中路逢胜友,相携理兰楫。霜叶兼帆度,江花背棹发。

()

不尽陪从乐,端居若绊羁。雨方添草色,寒更展花期。

举目红芳阻,搔头素发垂。清尊难独酌,终日起相思。

()

山间景物四时同,松柏森森紫翠中。案上书编閒白日,帘前花影动清风。

小桥静看行人过,野寺遥从曲径通。辟谷他年如有分,肩舆还拟觅仙踪。

()
凤箫吹断无人见,但有寒光拂太虚。
仰面笑天天亦笑,此心如月月何如。
()
梁公曾孙我姨弟,不见十年官济济。
大贤之后竟陵迟,浩荡古今同一体。
比看叔伯四十人,有才无命百寮底。
今者兄弟一百人,几人卓绝秉周礼。
()

东风朝日破轻岚,仙棹初移酒未酣。

玉笛闲吹折杨柳,春风无事傍鱼潭。

()

彩笔新题字字香。雁来时候燕空梁。芙蓉无处着秋光。
人远山长言外意,曲传书恨醉时妆。倩谁闲寄水云乡。

()

()
沿途听潺湲,蒙茸冒沙石。
谁知此山下,千里在咫尺。
潭潭光明宫,皎皎心印宅。
石细泉自香,水净林逾碧。
()

西屿丹霞可乐饥,海波摩荡日崦嵫。轩轩顾影谁能举,冉冉登台或有期。

十色五光萦彷佛,宋车鲁马更离奇。分明一幅鹅溪绢,界画云烟李伯时。

()

过雨桃花坠晚红,及时庭草翠翻风。
倚窗细究天人理,六籍元无一字空。

()
貌温而严,德刚而粹。
春融秋肃,渊澄岳峙。
道光二程,识高百氏。
生遇明时,进难退易。
()
朝游翔凤池,暮直中书省。
无由见颜色,况乃当畏景。
退朝八月朔,因得修造请。
高闳一何新,未归闾巷静。
()

当途当途见,芜湖芜湖见。八月十五夜,一似没柄扇。

()

江西羽檄日交驰,君佐中书策最奇。南极星垂天地正,北庭兵合鬼神知。

君王旧赐冯唐节,父老新传李愬碑。尽刬贼壕归禹贡,更烦深意问疮痍。

()

逢时不得致升平,岂是明君忘姓名。

眼暗发枯缘世事,今来无泪哭先生。

()

马上逢元日,东风送客愁。滹沲春水渡,瀛海夕阳楼。

雪照潘郎鬓,尘侵季子裘。劳生巳强半,更欲玷清流。

()

蟋蟀已在堂,鼠妇已在室。凉风蕙草时,胡见幽阴物。

仓皇若无依,短褐露肘膝。天荒岁年暮,感此三叹息。

()
桐江江上一丝风,不钓盲龟只钓龙。
浮定有无谁识意,夜凉如水月如弓。
()

蛾眉晓压黛云冷,蚁波渌泛秋蛇影。千金难买能赋人,辘轳声沈旧宫井。

青丝不梳慵早起,十二螺鬟翠相倚。鹦鹉解言天上愁,红雨香漂御沟水。

()
萧然穷巷一茅庐,却喜频回长者车。
避地不忘梅福隐,移家还傍伯通居。
春风洲上花犹发,夜月门前柳自疏。
若忆嗣宗长啸处,岂堪回首重踟躇。
()

梅花澹澹自开残,水国春迟雪未乾。不有竹枝相倚并,如何禁得许多寒。

()

纵横连井地,明暗列星图。两角触蛮战,一家瓜葛无。

()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愁余 一作:愁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