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放辘轳声

出自宋代苏轼的《留题石经院三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tīng fàng lù lú shēng,诗句平仄:平仄仄平平。
葱蒨门前路,行穿翠密中。
却来堂上看,岩谷意无穷。
夭矫庭中桧,枯枝鹊踏消。
瘦皮缠鹤骨,高顶转龙腰。
窈窕山头井,潜通伏涧清。
欲知深几许,听放辘轳声
()
前路,无穷,枯枝,鹤骨,高顶,窈窕

诗词:《留题石经院三首》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葱蒨门前路,行穿翠密中。
却来堂上看,岩谷意无穷。
夭矫庭中桧,枯枝鹊踏消。
瘦皮缠鹤骨,高顶转龙腰。
窈窕山头井,潜通伏涧清。
欲知深几许,听放辘轳声。

中文译文:
翡翠般的小径通往葱郁的门前,
我步行穿行在茂密的草木间。
我来到堂上观赏,
山岩和山谷的意境无穷无尽。
高大的庭院里有参天的桧树,
枯枝上鹊鸟轻轻踏过。
干瘦的树皮缠绕着鹤骨,
高耸的树顶弯曲如龙腰。
山顶的井泉幽深秀美,
悄悄地流淌进隐蔽的山涧清泉。
想要知道其中的深意有多少,
就听那放置在轮轴上的车声。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石经院留题的三首诗之一。整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的山谷景色,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感悟。

诗的开头描述了一条葱郁的小径,诗人穿行其中,感受着草木的茂盛。接着,诗人来到一座庭院,通过观赏山岩和山谷,体验到了无限的意境和韵味。

接下来,诗人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庭院中的景物。高大的庭院里有一棵参天的桧树,枯枝上的鹊鸟轻轻地踏过,形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树皮干瘦而有质感,缠绕着鹤骨,而树的高顶弯曲得像龙腰一样。

诗的最后部分描绘了山顶的井泉,它隐蔽在山峦之间,清泉悄悄地流淌进隐蔽的山涧,展示了山水之间的幽深秀美。诗人告诉读者,如果想要深入了解这一切的深意,就要倾听放在轮轴上的车声。

整首诗以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将山谷的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通过诗人的观察和感悟,读者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妙和诗人对自然的赞叹之情。诗中还蕴含了深意,通过听放辘轳声,暗示了通过静心聆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自然的奥秘。整首诗以苏轼独特的笔触和感悟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