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将芹芷荐君盘

出自宋代苏轼的《送蜀僧去尘?此诗为苏洵作?》,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ù jiāng qín zhǐ jiàn jūn pán,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十年读《易》费膏火,尽日吟诗愁肺肝。
不解丹青追世好,欲将芹芷荐君盘
谁为善相宁嫌瘦,复有知音可废弹。
拄杖挂经须倍道,故乡春蕨已阑干。
()
肺肝丹青:(书)(名)①丹为红色的朱砂,青为青色的石青,古人常以此为颜料作画,故代指绘画。②指史册;史籍。
追世知音:(名)传说伯牙弹琴,在旁听琴的钟子期能十分准确地理解音乐的含义。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没有人比钟子期更懂得他的音乐,因此不再弹琴。后来用“知音”比喻知己。
拄杖:1.执持。三国魏曹操《陌上桑》:“食芝英,饮醴泉,拄杖桂枝佩秋兰。”2.支撑着拐杖。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韩康伯病,拄杖前庭消摇。”宋苏轼《次韵参寥寄少游》:“当年步月来幽谷,拄杖穿云冒夕烟。”3.手杖,拐杖。唐钱起《题延州圣僧穴》诗:“四时树长书经叶,万岁巖悬拄杖籐。”宋陆游《晚步江上》诗:“高柳阴中扶拄杖,平沙稳处据胡牀。”明马愈《马氏日抄·憨皮袋》:“乃贯休所画弥勒佛像,横一拄杖挑皮袋於背,腰间曳一蕉扇。”鲁迅《故事新编·理水》:“‘禹来治水,一定不成功,如果他是鲧的儿子的话,’一个拿拄杖的学者说。”
须倍故乡:(名)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近]家乡。[反]异乡|他乡。
阑干:(书)①(形)纵横错落的样子:星斗~|泪~。②同“栏杆”。

《送蜀僧去尘》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十年读《易》费膏火,
尽日吟诗愁肺肝。
不解丹青追世好,
欲将芹芷荐君盘。
谁为善相宁嫌瘦,
复有知音可废弹。
拄杖挂经须倍道,
故乡春蕨已阑干。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一位蜀地僧人的送别之情。苏轼在诗中表达了自己苦读《易经》十年所付出的努力与辛苦,以及长时间吟咏诗歌所带来的痛苦与忧伤。他感叹自己无法理解画画的技巧,无法追求世俗的名利,只能用自己擅长的芹芷(指诗歌)来向僧人献上。作者希望能有一个善良的人能够理解他的心境,而且即便是身形瘦小也不会嫌弃他。最后,苏轼告诉僧人,他将依靠拄杖挂起的经书,倍加努力地走好自己的道路,而他的故乡的春天已经过去。

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轼内心的孤独和对知音的渴望。诗中的"十年读《易》费膏火"表达了苏轼对学问的执着和不懈努力。"尽日吟诗愁肺肝"则表达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痴迷和辛苦。苏轼在诗中自嘲自己对于世俗的追求和技艺的欠缺,但他仍然用自己的诗歌向僧人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他希望有一个善良的人能够理解他的内心世界,而不会因为他的外表或身材而嫌弃他。最后,他告诉僧人,他将依靠经书和自己的信念,继续坚持自己的道路。整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于艺术追求和内心世界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真挚友谊和理解的渴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