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官今白须

出自宋代苏轼的《夷陵县欧阳永叔至喜堂》,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zhǎng guān jīn bái xū,诗句平仄:仄平平平平。
夷陵虽小邑,自古控荆吴。
形胜今无用,英雄久已无。
谁知有文伯,远谪自王都。
人去年年改,堂倾岁岁扶。
追思犹咎吕,感叹亦怜朱。
?时朱太守为公筑此堂。
?旧种孤楠老,新霜一橘枯。
清篇留峡洞,醉墨写邦图。
?三游洞有诗,《夷陵图》后有留题处。
?故老问行客,长官今白须
著书多念虑,许国减欢娱。
寄语公知否,还须数倒壶。
()
小邑形胜:1.谓地理位置优越,地势险要。2.指险要之地。3.谓山川壮美。4.指山川壮美之地。5.谓利用有利的形势制胜。
无用:无用wúyòng∶不适用的无用而傲慢自大的文职人员。∶没有价值或意义的;没有用处或效果的在字母表中无用的字母。
英雄:(名)才能勇武过人的人:~好汉。②(名)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人民~。③(形)具有英雄品质的:~人物。
文伯王都

《夷陵县欧阳永叔至喜堂》是苏轼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夷陵虽小邑,自古控荆吴。
形胜今无用,英雄久已无。
谁知有文伯,远谪自王都。
人去年年改,堂倾岁岁扶。
追思犹咎吕,感叹亦怜朱。
时朱太守为公筑此堂。
旧种孤楠老,新霜一橘枯。
清篇留峡洞,醉墨写邦图。
三游洞有诗,《夷陵图》后有留题处。
故老问行客,长官今白须。
著书多念虑,许国减欢娱。
寄语公知否,还须数倒壶。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夷陵县的景色和历史,以及对文化和时光的思考。夷陵虽然是一个小地方,但自古以来就在控制着荆州和吴国这两个重要的地区。然而,如今这里的山水胜景已经没有了实际的用途,曾经的英雄们也早已不再存在。诗中提到了欧阳文伯,他曾被贬谪到远离王都的夷陵县。人们经过岁月的变迁,堂宇年复一年地破败,但也年复一年地修补。在回忆中,人们不禁怀念吕洞宾和朱仙镇,对他们的境遇感到愤慨和同情。

诗人提到了朱太守,他为公众修建了这座喜堂。古老的楠木逐渐老去,新霜使得一颗橘树凋谢。这里有清新的篇章,留存着峡洞的清风,也有醉墨写就的国家图景。在三游洞中有一首诗,在《夷陵图》的后面有一个题记的位置。

最后几句诗中,老人询问行人的经历,长官如今已经白发苍苍。著书多了忧虑,为国家的事情减少了欢乐。诗人寄语公众是否明了这些情况,仍需数倒一壶酒来品味人生。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夷陵县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诗人以夷陵县的景色为背景,写出了荆州和吴国的历史,同时也展示了人事如梦的无常和岁月的流转。诗中所述的堂宇倾斜、楠木老去、橘树凋谢等景象,象征着岁月的无情和人事的变迁。

诗人通过对文伯、吕洞宾和朱仙镇的提及,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他们的境遇和功业让人感叹,也使得诗人对现实的景况产生了反思。诗中的喜堂和峡洞,象征着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它们在岁月的变迁中持续存在,为人们提供了回忆和感慨的源泉。

最后几句诗中,诗人通过对行人的询问和对长官的描写,展示了岁月的流转和人生的变迁。著书多了忧虑,为国家的事情而牺牲了欢乐,反映了诗人对时代和社会的关切。诗人寄语公众,希望他们能够明白这些情况,但也提到需要倒数一壶酒来沉醉人生,表达了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对人情世故的思考。

整首诗词以夷陵县为背景,通过描绘景物、叙述历史、怀念英雄、反思现实等手法,展现了时间的流转、人事的更迭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它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和人生的独特感悟,使读者在品味其中时,也能对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价值产生共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