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师此曲唱谁家。宋代。苏轼。优钵昙花岂有花,问师此曲唱谁家。已従子美得桃竹,(此山有桃竹,可作杖,而土人不识。予始录子美诗遗之。)不向安期觅枣瓜。燕坐林间时有虎,高眠粥后不闻鸦。胜游自古兼支许,为采松肪寄一车。
《赠蒲涧信长老》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以及赏析:
中文译文:
优钵昙花岂有花,
问师此曲唱谁家。
已従子美得桃竹,
(此山有桃竹,可作杖,而土人不识。予始录子美诗遗之。)
不向安期觅枣瓜。
燕坐林间时有虎,
高眠粥后不闻鸦。
胜游自古兼支许,
为采松肪寄一车。
诗意:
这首诗词是苏轼写给蒲涧信长老的赠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信长老的赞赏和敬意,并在其中融入了一些自己的感慨和思考。诗中描述了一幅山水自然景象,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也通过对信长老的赠诗,表达了自己对修身养性、向道追求的敬仰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展示了苏轼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首先,诗中提到的“优钵昙花”是一种珍贵的花卉,但其实并没有真正的花朵,暗喻了修行者在追求道路上的超脱和卓尔不群。接着,苏轼问信长老唱这首曲子是为了向谁致敬,表达了自己对信长老的敬佩和赞美。
诗的后半部分,苏轼提到了自己曾经从子美那里得到了一把桃竹杖,但是土人却不识此物。这里反映了苏轼对子美的赞赏和感激之情。然后,他表达了不愿意向俗世寻找表面上的享乐,而是更注重内心的追求和修炼,不追求安逸的心态。
接下来,苏轼提到了在林间高坐时,有时会有老虎出没,但他在享用粥后却听不到鸦鸣声。这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苏轼在山林中修行的宁静和与世隔绝的状态,进一步强调了他对超脱尘世的执着追求。
最后两句诗,苏轼提到了胜游自古兼支许,以及寄送一车松肪。这里胜游指的是超脱尘世的修行之旅,支许是指支那(指南方)和许(指北方),意为遍及天下。苏轼通过这两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修行道路的坚持,并将一车松肪寄予信长老,表达了自己对信长老的敬意和赞美。
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苏轼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和对修行道路的敬仰。同时,也通过对信长老的赞美,体现了对道德高尚的人物的敬佩和推崇。整体上,这首诗词既展示了苏轼对自然美的赞美,又表达了他对修身养性、超脱尘世的向往和敬仰之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