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潭五首

出自宋代苏轼的《大秦寺》,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xiān yóu tán wǔ shǒu,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
晃荡平川尽,坡陀翠麓横。
忽逢孤塔迥,独向乱山明。
信足幽寻远,临风却立惊。
原田浩如海,衮衮尽东倾。
仙游潭五首
(潭上有寺三。
二在潭北,循黑水而上为东路,至南寺。
渡黑水西里余,従马北上为西路,至北寺。
东路险,不可骑马,而西路隔潭,潭水深不可测,上以一木为桥,不敢过。
故南寺有塔,望之可爱而终不能到。
()
晃荡:(动)①向两边摇动:船左右~。②游逛:在外~了一天。[近]晃动|晃悠。
信足如海衮衮:1.神龙卷曲的样貌。2.旋转翻滚的样貌。3.大水奔流的样貌。4.引申为急速流逝。5.说话滔滔不绝的样子。6.相继不绝,接连不断的样子。7.纷繁众多的样貌。8.尘雾频起的样貌。

《大秦寺》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描绘了他游览大秦寺的经历和感受。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晃荡平川尽,坡陀翠麓横。
忽逢孤塔迥,独向乱山明。
信足幽寻远,临风却立惊。
原田浩如海,衮衮尽东倾。
仙游潭五首。(潭上有寺三。
二在潭北,循黑水而上为东路,至南寺。
渡黑水西里余,従马北上为西路,至北寺。
东路险,不可骑马,而西路隔潭,潭水深不可测,上以一木为桥,不敢过。
故南寺有塔,望之可爱而终不能到。)

诗意:
《大秦寺》描绘了苏轼游览大秦寺的情景。诗人在平坦的原野上行走,山坡上长满了翠绿的树木。突然,他看到一座孤零零的塔楼,独自矗立在崎岖的山上。诗人信步向着那座山去,但临风时忽然感到惊讶。原来那片广阔的田野就像一片汪洋大海,而远处的山脉也如衮衮东倾般壮丽。诗的最后提到了仙游潭,潭上有三座寺庙,其中最美的是南寺的塔楼,虽然望之可爱,却无法到达。

赏析:
《大秦寺》以苏轼独特的笔触展现了他游览大秦寺时的情景和感受。诗中的景物描写生动而细腻,通过对平川、山坡、孤塔、山脉和田野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和恢弘。诗人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了他在大自然面前的惊叹和敬畏之情。

诗词中的仙游潭和三座寺庙增加了诗的神秘感和遥远感。诗人虽然看到了那座美丽的塔楼,但由于地形的限制,无法到达。这种无法触及的遗憾和思索,使诗词更具意境和哲理。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融入了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对人生的深思熟虑,展示了苏轼独特的感悟和思辨能力。同时,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给人以美感和想象空间,使读者在欣赏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的升华。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