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红霞澹涧芳余。明代。姚道衍。偶同看竹过林庐,素抱欣从此日舒。浅碧云虚泉落后,孤红霞澹涧芳余。放禅时至钟鸣室,施食人回鸟下除。胜地每嫌山水隔,不因乘兴到应疏。
《舂暮与行书记过师子林》是明代姚道衍的一首诗词。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舂暮与行书记过师子林
偶同看竹过林庐,
素抱欣从此日舒。
浅碧云虚泉落后,
孤红霞澹涧芳余。
放禅时至钟鸣室,
施食人回鸟下除。
胜地每嫌山水隔,
不因乘兴到应疏。
中文译文:
在黄昏时分和行书之际,我与友人一起经过师子林。
我们欣然拥抱这份纯净,从那天开始畅快自在。
浅碧的云朵飘渺虚无,泉水落后于山间。
孤红的霞光在幽深的溪涧中弥漫,余香仍然残留。
在禅修时,钟声响彻禅房,
施食之时,人们回到鸟儿飞翔的地方。
美景总是被山水所隔断,
但我们不因为乘兴而到达,反而应该保持淡然心境。
诗意和赏析:
《舂暮与行书记过师子林》是一首描绘山水禅境的诗词。诗人姚道衍与友人一同走过林庐,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和宁静。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展示了浅碧的云朵与孤红的霞光,描绘了山水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在禅修时,诗人听到禅房里的钟声,这是对禅宗修行的一种象征。施食之时,人们将食物供养给鸟儿,展示了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诗人认为胜地之美不在于到达,而在于心境的淡然,通过禅修和观察自然,可以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解脱。
姚道衍通过《舂暮与行书记过师子林》表达了他对自然与禅修的热爱,强调了心境的重要性。诗中融合了自然景色、禅修的元素,展示了作者对于和谐、宁静、淡然心境的追求。这首诗词以简洁、清新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悟和体验,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335—1418)苏州府长洲人,幼名天禧。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通阴阳术数。洪武中从燕王至北平,住持庆寿寺,而常居府中,时时屏人语。建文时劝王举兵。为王策划战守机宜。辅世子居守,守御甚固。成祖即位,论功第一,拜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而不肯蓄发,常居僧寺。监修《太祖实录》,与修《永乐大典》。工诗。谥恭靖。有《逃虚子集》(亦名《姚少师集》)。...
姚道衍。(1335—1418)苏州府长洲人,幼名天禧。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通阴阳术数。洪武中从燕王至北平,住持庆寿寺,而常居府中,时时屏人语。建文时劝王举兵。为王策划战守机宜。辅世子居守,守御甚固。成祖即位,论功第一,拜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而不肯蓄发,常居僧寺。监修《太祖实录》,与修《永乐大典》。工诗。谥恭靖。有《逃虚子集》(亦名《姚少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