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云疑路断。明代。杨巍。平芜霜露合,孤雁向南征。影落黄龙渚,声凄魏豹城。残云疑路断,新月似弦惊。十载关山北,曾伤故国情。
《海乡闻雁》是明代作家杨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平坦的原野上,秋霜和露水交融在一起,
独自的雁儿朝着南方展开征程。
它的倒影映在黄龙渚上,
清脆的鸣叫声响彻魏豹城。
残云的形状让人怀疑道路是否中断,
新月像琴弦一样令人惊叹。
十年以来,我在北方的关山上,
曾经因思念故国而伤感。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北方关山间听到南飞孤雁的情景,通过对孤雁的观察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诗中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写雁儿的征途、倒影和鸣叫声,表达了作者对离故国远行的孤雁的关注和共鸣。同时,诗中的残云、新月等景物也成为作者内心情感的象征,进一步表达了对故国的深深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质朴的语言描绘了孤雁南飞的壮丽景象,展示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中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感受和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悲凉和惆怅。孤雁作为诗中的主题形象,使诗意更具象征意义,代表了离故土而远行的人们,也让读者联想到自己心灵中的追求和离愁。诗中的残云和新月则增加了一丝浪漫和迷离的色彩,使整首诗具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凄凉之美。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孤雁的描绘,以及对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它既展示了离乡背井者的辛酸和孤独,又展现了人们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这种对故乡情感的表达,使得这首诗词具有了深远的意义,触动人心,引发读者对故乡、离愁和人生的思考。
(约1514—约1605)明山东海丰人,字伯谦,号梦山。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除武进知县,擢兵科给事中,以忤吏部,出为山西佥事。隆庆时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减驿银,筑城堡。乞养去。万历间历户部、工部、吏部尚书。时申时行当国,巍素厉清操,然已年老,多听其指挥。万历十五年大计,徇时行指,贤否混淆,素望大损。十八年,年近八十致仕归,归田十五年卒。工诗,有《存家诗稿》。...
杨巍。(约1514—约1605)明山东海丰人,字伯谦,号梦山。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除武进知县,擢兵科给事中,以忤吏部,出为山西佥事。隆庆时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减驿银,筑城堡。乞养去。万历间历户部、工部、吏部尚书。时申时行当国,巍素厉清操,然已年老,多听其指挥。万历十五年大计,徇时行指,贤否混淆,素望大损。十八年,年近八十致仕归,归田十五年卒。工诗,有《存家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