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冷淡霜中菊

出自明代朽庵林公的《补瓢(二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shī qíng lěng dàn shuāng zhōng jú,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足迹寻常懒过桥,栖栖今日又明朝。
诗情冷淡霜中菊,服色离披雪后蕉。
贫里有谁分米送,禁山无处觅柴烧。
老来自笑贪心在,还对清泉补破瓢。
¤
()
足迹:(名)脚印。
寻常:(形)平常;普通:不同~。[反]特殊|特别。
过桥:穿越桥面,从此岸到彼岸。迷信风俗,“做七”时的一种仪式。
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诗一般的美妙意境。
霜中菊服色:衣服的样式、颜色:民族~。
离披分米:米制长度单位,一米等于十分米
来自:表示来源,但通常不带有肇始之意,而指从原有的以另一形式存在的人或物,通过赋与、移转、演绎、模仿或再生而发生
贪心:(名)贪得的欲望:~不能满足。②(形)贪得无厌;不知足:这么高的待遇还闹,太~了。
清泉:清澈干净的泉水。

《补瓢(二首)》是明代朽庵林公的作品。这首诗词描述了作者的生活境遇和内心感受。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足迹寻常懒过桥,
栖栖今日又明朝。
诗情冷淡霜中菊,
服色离披雪后蕉。
贫里有谁分米送,
禁山无处觅柴烧。
老来自笑贪心在,
还对清泉补破瓢。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贫困的生活为背景,表达了作者朽庵林公的淡泊情怀和对自然的感悟。

第一句“足迹寻常懒过桥”,描绘了作者过着平凡而懒散的生活,没有太多追求和激情。第二句“栖栖今日又明朝”,表达了作者平淡的生活日复一日,不显富贵,但坚持向前。

第三句“诗情冷淡霜中菊”,通过描写冷淡的菊花,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冷静和超脱。第四句“服色离披雪后蕉”,以蕉叶披雪的形象,暗示作者在寒冷的环境中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本色。

接下来的两句“贫里有谁分米送,禁山无处觅柴烧”,表现了作者的贫困和生活的艰辛。他没有人帮助他分米,也没有地方找柴火,生活十分困顿。

最后两句“老来自笑贪心在,还对清泉补破瓢”,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贪婪欲望的自我嘲笑,并以修补破瓢的形象表达了对清泉清新自然之美的追求。

整首诗词以平实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作者贫困而淡泊的生活,表达了对自然和清新之美的追求,以及对物质欲望的反思。这种淡泊的生活态度和对贫困境遇的坦然面对,展示了作者的独立自主和内心的自在,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感悟性。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