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得贤人与共还

出自明代王鏊的《十一绝句》,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zài dé xián rén yǔ gòng hái,诗句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三顾频繁亦未闲,金陵东下是金山。
分明铁瓮头边路,载得贤人与共还
()
三顾:指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访聘诸葛亮。泛指一再顾访或诚意邀请。
分明:(形)清楚:公私~。②(副)明明;显然:看样子,他~是心里不痛快。
铁瓮头贤人:贤人xiánrén德才兼备的人。《庄子.天地》:'通于一而万事毕。'

《十一绝句》是明代王鏊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三顾频繁亦未闲,
金陵东下是金山。
分明铁瓮头边路,
载得贤人与共还。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历史上著名的故事,即刘备三次到访诸葛亮的家,以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诗人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佩和对忠诚、智慧的赞美。

赏析:
1. 诗词的开篇写道“三顾频繁亦未闲”,形象地描绘了刘备三次上山拜访诸葛亮的情景。这种坚持不懈的诚意和决心,展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推崇和对国家事务的关切。

2. “金陵东下是金山”,金陵指的是现在的南京,金山则是指南京城的城墙。这句话意味着刘备前往南京找到了诸葛亮,将他带到了重要的政治舞台上。金山象征着权力和荣耀,表达了对诸葛亮才华的肯定和赞美。

3. “分明铁瓮头边路”,这句话描绘了诸葛亮隐居在偏僻的地方。铁瓮头是一种弯曲的小路,意味着诸葛亮所处的位置偏僻而艰难。诗人通过这一描写,表达了对诸葛亮深藏不露、隐居不仕的品质的赞叹。

4. “载得贤人与共还”,这句话表达了刘备最终成功地将诸葛亮请出山,一同为国家效力。这里的“载得”暗示了刘备将诸葛亮带回来的艰难与重任,也彰显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和信任。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刘备三次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佩和对忠诚、智慧的赞美。同时,诗人也通过描写刘备的决心和努力,展现出对忠诚和才华的推崇。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和伟大事迹的赞颂,展示了明代文人对忠诚和智慧的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王鏊

王鏊(1450—1524)明代名臣、文学家。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王鏊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