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帽不守杏花营

出自明代何乔新的《柴潭楼(在汝宁)》,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huā mào bù shǒu xìng huā yíng,诗句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金源立国雄且武,蹴宋歼辽跨中土。
岂知中叶渐陵夷,虓阚凭陵有蒙古。
燕京南迁到汴京,花帽不守杏花营
黄河已失合达死,犹欲假息悬瓠城。
悬瓠頟頟近荆楚,京湖亦有复仇举。
长围已合效鱼丽,痴心尚恃柴潭固。
柴潭楼下碧漪漪,上有伏弩下潜螭。
一朝决之入汝水,螭亡潭涸竟奚为。
幽兰轩中苦复苦,分取遗骸藏宋圄。
当年忠烈冠华夷,惟有忠臣忽斜虎。
()
立国,陵夷,花帽,失合,假息

《柴潭楼(在汝宁)》是明代诗人何乔新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金源建立了雄武的国家,踩着宋朝的尸体,跨越了中原。谁能想到中原的地位逐渐衰退,虓阚*倚陵有了蒙古的威胁。燕京南迁到汴京,花帽不再守卫着杏花营。黄河已经失去了合达之势,还想依靠悬瓠城来维持生机。悬瓠城靠近荆楚,京湖也有复仇的呼声。长城已经合围,效法鱼丽的战术,但痴心依然寄托在柴潭的坚守上。柴潭楼下水波荡漾,楼上有伏弩,潭中潜藏巨蟒。有一天,坚决攻破柴潭,巨蟒消亡,潭水干涸,到底是为了什么?幽兰轩中苦不堪言,分散着宋朝忠臣的遗骸。当年的忠烈人物在华夷之间独树一帜,只有忠臣忽斜虎一人。

诗意:
《柴潭楼(在汝宁)》以对明代中原地区政治局势的描述为主线,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忠臣独立坚守的思考和感慨。诗中通过对金源建立国家、抗击辽国、宋朝衰落、蒙古入侵、燕京南迁、荆楚复仇等历史事件的描写,展现了明代中原地区的政治动荡和忠臣的忠诚与坚守。柴潭楼作为诗中的象征,象征着忠臣的坚守精神和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

赏析:
《柴潭楼(在汝宁)》以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述历史事件和地理景物,展现了作者对于国家兴衰和忠臣精神的思考。诗中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金源建立国家和踩着宋朝尸体的形象与中原衰落、蒙古入侵进行对比,凸显了国家命运的变迁和忠臣的困境。诗中运用了许多地名和历史事件,使得诗词具有浓郁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增加了诗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整首诗词以柴潭楼为象征,通过描绘楼下的水波荡漾、楼上的伏弩和潭中的巨蟒,展示了柴潭楼的坚固和坚守。作者以柴潭楼的形象暗示了忠臣的品质,他们在动荡的政治局势中,坚守岗位,保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诗的最后两句以幽兰轩中的苦和宋朝忠臣的遗骸,表达了忠臣的辛酸和牺牲。整首诗词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地理景物的描写,寄托了作者对于国家兴衰和忠臣精神的思考和关注,展现了作者对于国家和忠臣的忧思之情。

总体而言,该诗词描绘了明代中原地区的政治动荡和忠臣的坚守精神,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地理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和忠臣遭遇的思考和感慨。它展现了忠臣的忠诚和坚守,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情感共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何乔新

何乔新(1427年-1502年)字廷秀,号椒丘,又号天苗。江西广昌旴江镇人,何文渊第三子。明代大臣。景泰五年(1454)中进士,后拜刑部侍郎。孝宗嗣位,万安、刘吉等忌乔新刚正,出为南京刑部尚书。未几,复代杜铭为刑部尚书。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正月,吏部尚书王恕举荐为刑部尚书,弘治四年八月(1491年)辞官归里,辞官后杜门著述。弘治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503年1月19日)卒,年七十六岁。正德十一年(1516年),追赠太子太保,次年追谥文肃。...

何乔新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