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春花又看秋花

出自元代冯子振的《鹦鹉曲 感事》,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kàn chūn huā yòu kàn qiū huā,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江湖难比山林住。
种果父胜刺船父。
看春花又看秋花,不管颠风狂雨。
尽人间白浪滔天,我自醉歌眠去。
到中流手脚忙时,则靠着柴扉深处。
()
江湖:(名)①泛指四方各地:走~|闯荡~|流落~。②旧时指四处流浪靠卖艺、卖药等谋生的人,也指这种人所从事的行业。
山林:1.山与林。亦指有山有林的地区。2.借指隐居。3.指隐居之地。4.园林。5.山林体文章的省称。
种果秋花人间:(名)人类社会;世间:春满~。[近]世间|人世。
白浪:雪白的波涛。
滔天:(动)①形容水势极大:白浪~。②比喻罪恶、祸患极大:罪恶~。
中流:1.中道,正道。2.江河中央;水中。3.南北朝及南宋时,常用以指长江中游,今九江上下一带地方。4.泛指河流的中游。5.一般;普通。6.指普通的人。
手脚:指举动、动作;企图达到某种目的而暗中采取的行动等。
靠着

这首诗词《鹦鹉曲 感事》是一首作者为冯子振所作,但是关于作者和朝代的具体信息我无法提供,可能是一位较为不太知名的诗人。

中文译文:
江湖难比山林住。
种果父胜刺船父。
看春花又看秋花,
不管颠风狂雨。
尽人间白浪滔天,
我自醉歌眠去。
到中流手脚忙时,
则靠着柴扉深处。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安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纷扰世事的漠视态度。

首先,诗中的第一句“江湖难比山林住”,表达了诗人对江湖生活的不满和对山林舒适环境的向往。江湖代表着世俗的纷扰和压力,而山林则象征着宁静和自由。诗人认为在江湖中难以找到一个理想的居住地。

接着,诗中的“种果父胜刺船父”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选择。这两句意味着诗人认为种果树的父亲比刺船的父亲更加幸福和快乐。种果树需要耕耘和等待,而刺船则代表着风雨飘摇的生活。诗人选择了种果树的父亲,暗示了他对平凡安宁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看春花又看秋花,不管颠风狂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和对外部世界的漠视。诗人不论遭遇风雨的洗礼,仍然可以欣赏春花和秋花的美丽。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美的追求和对外界变化的漠不关心。

随后的两句“尽人间白浪滔天,我自醉歌眠去。”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冷漠和对自由的追求。诗人认为纷扰的世事如同波涛汹涌的海浪,而他自己则选择醉心于歌唱和宁静的睡眠中,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满足。

最后两句“到中流手脚忙时, 则靠着柴扉深处。”描述了诗人在忙碌繁忙的生活中寻求片刻的慰藉。当他在生活的中流砥柱间忙碌时,他依靠柴扉深处,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鹦鹉曲 感事》描绘了诗人对自由、宁静和追求内心满足的向往,同时表达了对纷扰世事的漠视态度。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自由和安逸生活的渴望。这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事的超脱态度,引发读者对自由、宁静和内心平衡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冯子振

冯子振,元代散曲名家,1253-1348,字海粟,自号瀛洲洲客、怪怪道人,湖南攸县人。自幼勤奋好学。元大德二年(1298)登进士及第,时年47岁,人谓“大器晚成”。朝廷重其才学,先召为集贤院学士、待制,继任承事郎,连任保宁(今四川境内)、彰德(今河南安阳)节度使。晚年归乡著述。世称其“博洽经史,于书无所不记”,且文思敏捷。下笔不能自休。一生著述颇丰,传世有《居庸赋》、《十八公赋》、《华清古乐府》、《海粟诗集》等书文,以散曲最著。...

冯子振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