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同泣露蛩。元代。戴良。忆昔客吴山,门对万松岭。松下日行游,况值长春景。朅来卧穷海,时秋枕席冷。还同泣露蛩,唧唧吊宵永。岂无栖泊处,寄此形与影。行矣临逝川,前途无由骋。以之怀往年,一念讵能静。¤
诗词:《和陶渊明杂诗(六首·以下《越游稿》)》
朝代:明代
作者:戴良
忆昔客吴山,门对万松岭。
松下日行游,况值长春景。
朅来卧穷海,时秋枕席冷。
还同泣露蛩,唧唧吊宵永。
岂无栖泊处,寄此形与影。
行矣临逝川,前途无由骋。
以之怀往年,一念讵能静。
中文译文:
回忆起过去客居吴山,门对着万松岭。
在松树下日行游,何况是长春的景色。
突然来到穷海卧,时值秋天冷枕席。
与蛩蟋一同泪下,唧唧地悼念着长夜的永恒。
难道没有栖身之所,只能寄托这身影。
行走在逝去的川流边,前途无法畅行。
因此怀念往年,一念之间难以平静。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戴良所作的一首杂诗,题为《越游稿》。诗人通过回忆过去的经历和心境,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迷茫的思考。
诗的开头,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在吴山居住的时光,门对着万松岭,意味着他身处在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他在松树下日行游,享受着美丽的长春景色,显示出他对自然的热爱。然而,接下来他突然来到穷海卧,感受到秋天的寒冷,暗示着他的生活境遇的改变和困顿。
诗中的蛩蟋是夜晚的昆虫,唧唧地叫唤,与诗人一同泪下,表达了他对长夜的思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悼念。诗人感慨道,难道自己再也找不到一个安身之所,只能将自己的形象和影子寄托于诗中。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依无靠的状态。
在诗的结尾,诗人行走在逝去的川流边,前途无法畅行,表达了他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奈。他怀念过去的岁月,但一念之间却无法使内心平静,暗示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
整首诗词通过描写诗人的经历和感受,抒发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迷茫的情感。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困顿和对幸福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无法逆转的命运。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1317—1383)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戴良。(1317—1383)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