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出辽天俊鹘

出自宋代释祖珠的《偈三首》,诗句共6个字,诗句拼音为:fàng chū liáo tiān jùn gǔ,诗句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沥尽野狐涎,趯翻山鬼窟。
平田浅草里,露出焦尾大虫。
太虚寥廓中,放出辽天俊鹘
阿呵呵,露风骨。
等闲拈出从人前,毕竟分明是何物。
()
不是:(名)错误;过失:好意帮他,反倒说我的~|他总在背后说别人的~。
山鬼:《楚辞·九歌》中的篇名,一般指九歌·山鬼,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此诗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叙述的是一位多情的山鬼,在山中与心上人幽会以及再次等待心上人而心上人未来的情绪,描绘了一个瑰丽而又离奇的神鬼形象。全诗把山鬼起伏不定的感情变化、千回百折的内心世界,刻画得非常细致、真实而动人。

《偈三首》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沥尽野狐涎,趯翻山鬼窟。
平田浅草里,露出焦尾大虫。
太虚寥廓中,放出辽天俊鹘。
阿呵呵,露风骨。
等闲拈出从人前,毕竟分明是何物。

诗词的中文译文: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尽尽野狐涎,顺着山鬼窟。
平坦的田野里,露出焦尾的大虫。
空虚辽远的天空中,放出迅捷的鹰鹘。
啊哈哈,显露本质。
轻松地揭示在人前,归根到底是什么。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释祖珠创作的,通过直接而简洁的语言,深刻表达了一种哲理观点。诗中以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于事物本质的追问和思考。

诗人以“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开篇,以否定的方式暗示事物的本质不能被简单归类,而是需要进一步的探究。接着,通过野狐涎、山鬼窟、焦尾大虫等形象描写,将人们熟悉的事物与其真实本质相对比,表达了对常人所看到的现象的深思熟虑。

最后一句“等闲拈出从人前,毕竟分明是何物”,诗人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了思考的态度,他呼唤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事物的本质,而不是盲从。

这首诗以简约、直接的表达方式,让人们思考真实存在的事物背后的含义,呼唤人们应当以独立的思考观察事物,揭示真实的本质。同时,诗人还以幽默和戏谑的语调,给人带来一种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