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此遇茅君

出自宋代吕江的《栖白庵》,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céng cǐ yù máo jūn,诗句平仄:平仄仄平平。
门外竹千个,崖颠两径分。
奔泉流碎月,高树碍行云。
游客倦欲卧,道人言少文。
但云秦学士,曾此遇茅君
()
碎月行云游客:1.游子;旅游者。2.观光者。
道人:(名)①对道教徒的尊称。②称佛寺中打杂的人。
少文茅君

中文译文:
《栖白庵》

栖身白庵,

门外竹笋千株,

山崖之巅有两条小径。

奔泉水流跌碎了月色,

高大的树木妨碍着云彩的行进。

游客疲倦,渴望躺下休息,

庙中道人话语匮乏。

只是曾听闻,

秦时的学士们曾在此遇到茅山的君士吕洞宾。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僻静的庵堂,位于崖顶,四周种满了茂盛的竹子。山崖之巅有两条小径,形成了庵堂的前后出入口。庵堂周围有一泉水奔流,水流跌碎了月光,高大的树木阻挡了云彩的行进。诗中出现了游客和道人,游客疲倦渴望休息,而庙中的道人却话语匮乏。然而,诗人提到了秦时的学士曾在这里遇到茅山的君士吕洞宾,暗示了庵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利用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庵堂的宁静和美丽。诗中的竹子、山崖、泉水、树木等元素,都给人带来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奔流的泉水和妨碍云彩的高树放在一起,突出了庵堂的静谧和与外界的隔绝感。诗中还暗示了庵堂的历史渊源,提及了茅山的君士吕洞宾,使得整个诗境更具深度和意味。

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庵堂的向往之情。通过描画清新的自然景观,诗人表达了对宁静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追忆。诗中的道人话语匮乏,可能是在表达诗人对庵堂深邃文化底蕴的期待,也有可能是一种对现实尘嚣嘈杂的厌倦和对宁静清静生活的向往。

总之,这首诗以景入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宁静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传统文化底蕴的敬仰和追忆。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疲倦和对宁静清净的追求,给人带来一种静谧、幽雅的意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