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莫余追

出自唐代韩愈的《琴操十首·岐山操》,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ěr mò yú zhuī,诗句平仄:仄仄平平。
(周公为太王作。
本词云:狄戎侵兮,土地迁移。
邦邑适于岐山,烝民不忧兮谁者知。
嗟嗟奈何兮,予命遭斯)
我家于豳,自我先公。
伊我承序,敢有不同。
今狄之人,将土我疆。
民为我战,谁使死伤。
彼岐有岨,我往独处。
尔莫余追,无思我悲。
()
土地:(名)①田地:~瘠薄|丈量~。②疆域:~广阔。③迷信传说中指管一个小地区的神。也叫土地爷或土地老。
迁移:(动)离开原址搬到别的地方去:把家~到乡下去。[近]迁徙。
邦邑适于烝民兮谁者

译文:

周公为太王作琴曲。此曲歌咏道:狄戎侵扰,土地迁移。邦邑适于岐山,愁忧的百姓啊,谁能预知呢?唉唉,我又何能奈何呢?我家庭祖先生活在豳地。他们将任命传承给我,敢于有所不同。如今,狄戎人占据了我的疆土。人们为了我而战斗,谁能使他们死伤呢?那岐山上有岨岩,我就去独自一人居住。你们不要再追随我,不必思念我悲伤。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韩愈对于自己家乡豳地被狄戎侵占的忧虑和悲愤之情。诗中借用岐山作为自己的隐居之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以及对于百姓为了他而战斗的痛苦的反思。

诗人通过描绘周公为太王作琴曲的场景,展示了自己对于家乡的深情之处,并用“狄戎侵兮,土地迁移”表达了对家乡被外族侵略的痛心和不安。他谴责那些使百姓遭受战乱和伤亡的人,并表达了自己愿意隐居岐山的决心。

整体而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家国沦陷的忧虑和自己的无奈,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于百姓痛苦的关怀和对于自己所处环境的反思。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