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湍下悲鸣

出自宋代高斯得的《次韵刘友鹤端午三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hán tuān xià bēi míng,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
昔经屈原坂,寒湍下悲鸣
又渡汨罗江,{左氵右往}记曾输诚。
慨彼幽乱国,成此湘累名。
雕胡不受腻,淆予膳膏腥。
离骚二十五,往往言其清。
招汝千载后,来乎不来灵。
()
悲鸣:1.悲伤地叫。2.指物体发声悲哀。3.悲愤痛哭。
输诚:1.表明诚心,献出诚心。2.表示降服之意。
不受离骚:战国时楚国屈原的抒情长诗。作品表达了关心国家命运、要求改革政治的进步理想,倾诉了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和忧愁,表现了对保守势力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塑造了诗人自己的忧国忧民、忠贞不渝的艺术形象。作品采用比喻夸张的手法,穿插大量神话,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色彩。

诗词:《次韵刘友鹤端午三首》
作者:高斯得
朝代:宋代

昔经屈原坂,寒湍下悲鸣。
又渡汨罗江,{左氵右往}记曾输诚。
慨彼幽乱国,成此湘累名。
雕胡不受腻,淆予膳膏腥。
离骚二十五,往往言其清。
招汝千载后,来乎不来灵。

中文译文:
往昔经过屈原的坡上,寒冷的湍流发出悲鸣声。
再次渡过汨罗江,左边是氵,右边是往,这是古代的一种记号,记录了曾经的忠诚。
感慨那个幽困的国家,成为了湘水的重负之名。
雕胡不再接受厌倦,混淆了我美食的膏腥味。
《离骚》已经流传了二十五个年头,时常赞美其清丽。
我呼唤你千载之后,但你却没有回应,仿佛失去了灵性。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高斯得的作品,以次韵刘友鹤的端午三首为题。诗中通过描述屈原、汨罗江、湘水等景物,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时代的反思。

诗人首先提到了屈原,屈原是楚国的爱国诗人,他在政治上受到排挤,最终投江自尽。诗中的"昔经屈原坂,寒湍下悲鸣"表达了屈原坠江时的凄凉景象,寒冷的湍流发出悲鸣声,令人感叹屈原的悲壮命运。

接着,诗人提到了汨罗江,诗中的"又渡汨罗江"暗示了诗人的身世和历史背景,也可能象征着诗人所处的时代变迁。"左氵右往"是一种古代的记号,表示曾经的忠诚。这句描述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对曾经的忠诚之情。

诗人接下来谈及了湘水,湘水是湖南的一条著名河流,也是楚国的一部分。诗人称湘水为"湘累名",意指湘水成为了历史的重负。这里所指的"幽乱国"可能指的是楚国的动荡和战乱,也可能是诗人对当时社会政治状况的感慨。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转而谈论自己的饮食生活。"雕胡不受腻"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美食物的厌倦,他渴望追求更深层次的精神享受。"淆予膳膏腥"则指诗人的饮食已经失去了本真的味道和意义。这种对物质享受的厌倦与对精神追求的渴望,可能也是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最后两句诗中的"离骚二十五,往往言其清。招汝千载后,来乎不来灵"表达了诗人对《离骚》的赞美和期待。《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诗人将其称为"清丽",表达了对屈原诗歌的推崇和敬仰。然而,诗人对于自己的呼唤却没有得到回应,以"来乎不来灵"的形式表现了对未来的渴望与失望。

整首诗通过对屈原、汨罗江、湘水以及自身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回忆、对时代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人以简洁而意味深长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个人与时代相交织的图景,引发人们对于人生、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高斯得

宋邛州蒲江人,字不妄。高稼子。理宗绍定二年进士。李心传修四朝史,辟为史馆校阅,分修光、宁二帝纪。因言事,忤宰相史嵩之,出为外官。淳祐六年复以论史嵩之事被排出外。历福建路计度转运副使,为宰相丁大全之党诬劾,夺职降官,大全罢,事始得白。恭帝德祐元年累官至参知政事,为宰相留梦炎乘间罢去。有《诗肤说》、《耻堂文集》等。...

高斯得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