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

采莲曲朗读

译文

清清江面上夕阳晚霞随波飘摇,山歌婉转动听,体态妖冶苗条。
从小练就了一身采莲的本领,十五岁敢在汹涌激流中乘风弄潮。

注释

荆歌:楚歌。

参考资料: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621页

采莲曲创作背景

  诗人约公元七五八年前后在世,天宝(742年正月—756年七月)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此诗应是诗人在此隐居期间创作的。   

参考资料: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621页

鉴赏

  《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采莲妇女的生活。历来写采莲曲的很多,但写得出色也颇不容易。而这首小诗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一个可爱的采莲劳动妇女形象。

  首二句写日落时分,江水清澈,余晖掩映,金波粼粼,荡漾着苗条美丽女子的宛转歌声。诗一开头就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江南日暮的迷人景色。第二句起首巧用“荆歌”二字进而渲染了江南气氛,接着作者又抓住最具特征的细腰来勾勒提掇江南女子的轻盈体态。此处“艳”字用得极妙,不仅与上句里的“清”字相映成趣,而且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她的美丽外貌,一字传神,足可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媲美。联系首句,不由得使人想象到红色的晚霞给她披上了绚丽的衣裳,给她增添了姿色;她的美貌与动人的歌声,也为“日暮清江”增添了风光。

  已经日落黄昏,她还在江上干什么呢?唱的又是什么歌儿呢?诗的第三句揭了这个谜,原来她在采莲。傍晚还在采莲,表现了她的勤劳,边采边唱,勾画出她开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至此,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有静有动,一幅充满浓郁水乡生活气息的采莲图跃然纸上。但是诗人并不满足于绘声绘色地描写一个采莲的场面,而着重于刻画采莲人。由“从小惯”三字,读者一方面可以知晓她采莲熟练,另一方面也说明她健康朴实,从小就培养出勤劳的品质。联系日暮采莲,自然让人了解到采莲是项繁重的劳动,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顺势带出第四句“十五即乘潮”,使意境更深一层,原来她在小小年纪就能驾驭风浪,该是多么勇敢多么勤劳。这两句不仅写出采莲女的能干和劳动本色,而且使人享受到一种健康纯朴的美。

  这具“象牙微雕”是从环境描写到人物外貌到人物心灵逐层深入,情景兼容,由于诗人择词炼字功力很深,使人恍若身历其境。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民歌味道很浓,寥寥数语,涵盖万千。

参考资料: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621-622页

刘方平

刘方平(758年前后在世),唐朝河南洛阳人。匈奴族。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 ,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与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月夜》 、《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刘方平朗读
()

猜你喜欢

辇路凄凄隔岁华,王孙望断怨天涯。庭空烟雨无人管,那有閒情衬落花。

()
雪瀑从天下,余流亦建瓴。
双崖秋气逼,九地殷雷声。
虎穴山川险,蛟涎草木腥。
负{左齿右差}由此径,异日不堪行。
()
皖江阴乍晴,鳞鳞秋浪生。
岸回村树隐,潮落海云平。
鱼米舟中市,人烟水上城。
不须遥问渡,前路是浮萍。
()

二子别我归,兼旬无消息。客有馈荔枝,盈篮风露色。

绛罗蹙宝髻,冰弹溅柘液。老夫非不馋,忍馋不忍吃。

()
连岁人怀水潦忧,年登犹叹不全收。
夏逢甲子天无雨,预喜今年又有秋。
()

幸得与珠缀,羃历君之楹。月映不辞卷,风来辄自轻。

每聚金炉气,时驻玉琴声。但愿置樽酒,兰釭当夜明。

()

世道骎骎似可咍,多年吾已似衔枚。品题已定门人叛,议论方公敌国来。

瓦砾敢侔珠玉价,茅茨谁办栋梁材。渊明归去庐山下,未少黄花酒一杯。

()
怀仙津步翳,凡圣隔两尘。
长统植园果,老幼分甘珍。
()
()

闻说虔兵下,前茅次九洲。一烽深照夜,群马飒惊秋。

劲气方全蓄,沉机岂共谋。似传终左次,失喜敢忘忧。

()

塔边云影任高低,閒逐清风自在飞。四海望遥人久渴,不成霖雨又空归。

()
西风卷痴云,欲压不堕地。
化作碧孱颜,融结在空际。
是名阳华岩,造物一何异。
东山雨脚断,明月招我至。
()

鹊巢恶木巅,常窘一枝息。宁知椅梧凤,亦欲此栖宿!

喈喈多好音,矫矫奋轻翼。上林岂不茂,胡为恋幽仄?

()

何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

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身。谁移耒阳冢,来此作吟邻。

()

短榜归来晚,船头对夕阳。乱钟城市近,一雁水天长。

草眼矜春碧,梅心弄晚香。霜风吹酒醒,系缆欲昏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