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无复为。宋代。刘黻。文盛起太息,姬壤半沦夷。仁积天所亲,道丧人已离。霸图迭雄长,明诅兴自兹。天纲久不竞,览卷空涕洏。日月照干戈,风雨撼璧珪。仲尼不梦周,世道无复为。元气日以薾荏苒朝露悲。嫠妇抱隐忧,忠矣非知机。
诗词:《和此阳先生感兴诗二十首》
朝代:宋代
作者:刘黻
文盛起太息,
姬壤半沦夷。
仁积天所亲,
道丧人已离。
霸图迭雄长,
明诅兴自兹。
天纲久不竞,
览卷空涕洏。
日月照干戈,
风雨撼璧珪。
仲尼不梦周,
世道无复为。
元气日以薾荏苒朝露悲。
嫠妇抱隐忧,
忠矣非知机。
中文译文:
文学兴盛而又叹息,
国家土地半沦丧。
仁德积聚得到天命的亲近,
道义已经离开了人心。
强者图谋不断崛起,
明君的诅咒从此兴起。
天命的纲维久已不再竞争,
阅读经典卷轴只剩下空洒眼泪。
日月照耀着战争的刀戈,
风雨摇动着玉璧和玉琮。
孔子不曾梦见周朝的盛世,
世道已经再也无法回归。
人类的生命力日渐衰弱,
如朝露般悲伤而短暂。
嫠妇抱着隐忧,
忠诚却未能理解其中的机缘。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宋代时局的担忧和对社会道德风气的失落感。诗中描绘了国家的衰败和人心的迷失,强调了仁德和道义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对当时社会的现象进行揭示和批判,表达了对道德沦丧、权力崛起以及社会动荡的忧虑之情。
诗中提到了孔子和周朝,暗示了作者对过去伟大时代的向往和对当下社会的失望。他认为当时的社会已经无法回归到古代的理想境界,忠诚和道德的价值也被忽视和遗忘。整首诗以悲愤的口吻写就,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心忡忡和对人心的冷漠失落之感。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道德沦丧的忧虑。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批判意味,向读者呈现了宋代社会的动荡和价值观的颠覆。在欣赏这首诗词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忧虑和对人性的反思,也可以从中思考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1217—1276)温州乐清人,字声伯,号蒙川、质翁。少读于雁荡山僧寺,理宗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以上书忤执政,安置南安军。及还,复极言政治得失。以材署昭庆军节度掌书记,由学官试馆职。历监察御史,改正字,官至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中书舍人。元兵陷临安,陈宜中谋拥二王,迎黻共政,行至罗浮病卒。有《蒙川遗稿》。...
刘黻。(1217—1276)温州乐清人,字声伯,号蒙川、质翁。少读于雁荡山僧寺,理宗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以上书忤执政,安置南安军。及还,复极言政治得失。以材署昭庆军节度掌书记,由学官试馆职。历监察御史,改正字,官至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中书舍人。元兵陷临安,陈宜中谋拥二王,迎黻共政,行至罗浮病卒。有《蒙川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