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岂能常在

出自宋代李时的《木阑花慢 春日游晋祠(石刻,至元壬午 雨》,诗句共6个字,诗句拼音为:sháo huá qǐ néng cháng zài,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仄。
忆阑亭佳致,从宪长,剩追寻。
问开花高山,晋祠流水,谁是知音。
虽无凤笙龙管,劝行杯、时有不弦琴。
马首家家明月,眼前处处禅林。
一觞一咏畅怀襟。
尘世任浮沉。
莫论兴亡,休争人我,且乐欢心。
韶华岂能常在,又斜阳、西下暮云深。
好袖东风归去,春宵一刻千金。
()
剩追寻开花:(动)①生出花朵;花苞开放:~结果|铁树~。②像花开那样破裂开:~馒头|炮弹在敌人的碉堡上~了。③比喻喜悦或脸露笑容:心里乐~了。④比喻经验传开或事业兴起:全面~|遍地~。
高山:1.传说中的山名。2.高峻的山。亦比喻崇高的德行。3.少数民族名。
流水:1.流动的水;活水。2.谓水向低处流逝。3.形容流逝的岁月。4.像流水一样接连不断。5.京剧的一种板式。节奏紧促,每个分句之间停顿不明显,是一种叙述性较强的曲调,用于表现轻松愉快或慷慨激昂的情绪。6.指商店的销货金额。
知音:(名)传说伯牙弹琴,在旁听琴的钟子期能十分准确地理解音乐的含义。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没有人比钟子期更懂得他的音乐,因此不再弹琴。后来用“知音”比喻知己。
虽无行杯明月:1.明朗的月亮。2.指明珠。
禅林:禅林chánlín佛教寺院的别称

诗词:《木阑花慢 春日游晋祠(石刻,至元壬午 雨》

忆阑亭佳致,从宪长,剩追寻。
问开花高山,晋祠流水,谁是知音。
虽无凤笙龙管,劝行杯、时有不弦琴。
马首家家明月,眼前处处禅林。
一觞一咏畅怀襟。
尘世任浮沉。莫论兴亡,休争人我,且乐欢心。
韶华岂能常在,又斜阳、西下暮云深。
好袖东风归去,春宵一刻千金。

中文译文:
回忆起阑亭的美景,随着宪长一同前行,仍在追寻。
询问开花的高山,晋祠中流淌的水响,谁是知音。
虽然没有凤笙和龙管,劝饮酒,有时也有不弹琴的时刻。
马首上的家家明月,眼前到处都是禅林。
一杯酒、一首咏诗,畅快地展开胸怀。
尘世的事任其浮沉,不要谈兴亡,也不要争论人我,只是享受快乐的心情。
美好的时光怎么可能长久,太阳又斜斜地西下,夜云变得更加深沉。
喜欢袖中的东风归去,春宵一刻就是千金般宝贵。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春日游晋祠时的心境和感受。诗人回忆起过去在阑亭的美好时光,随着宪长一同前行,仍然追寻着美好的事物。他询问着开花的高山和晋祠中流淌的水声,希望能找到知音。诗中提到虽然没有凤笙和龙管的音乐,但是劝饮酒,有时也有不弹琴的时刻,暗示着作者在诗歌和美酒中寻求心灵的满足。

诗中还描绘了夜晚的景象,马首上明亮的月光和眼前无处不是禅林,展现出一种宁静与超脱尘世的意境。作者以一杯酒和一首咏诗来畅快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绪,抛开尘世的浮沉,不去谈论兴亡,也不去争论人我,只是快乐地享受当下的心情。

最后,诗人用斜阳西下和暮云深沉来表达时光易逝的感叹,暗示着美好的时光不会长久。他喜欢袖中的东风归去,将春宵的一刻看作无价之宝,强调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

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简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时光流转的思考,同时也传递了一种享受当下、珍惜时光的情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李时

李时,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曾预州府解试(清同治《庐陵县志》卷二一)。有《愚谷小稿》(《永乐大典》卷一一三一三),已佚。今录诗五首。...

李时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