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曲。宋代。李复。牧童喜晴卧溪曲,群牛互斗残我竹。惊起旁行不肯来,闻呼却走如生鹿。园夫奋詈辱其翁,老翁操箠自驱逐。牛奔冲狂乱坏篱,补篱更剪溪边木。
《牧童曲》是宋代李复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中描绘了一个牧童在晴朗的天气里躺在溪曲旁边,欣赏牛群互相争斗的情景。牧童被这一突发的场景惊醒,但旁边的行人却不愿意前来观看,只是听到呼喊声就逃走,宛如一只敏捷的鹿。这一连串的场景中,夹杂着园丁对老者的斥责和老者自己挥舞着鞭子驱赶牛群的情景。牛群冲撞引发了混乱,篱笆被破坏,修补篱笆的人又剪掉了溪边的树木。
这首诗词通过牧童与牛群、旁行者、园丁和老者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乡村生活中的一幕景象。牧童喜欢晴朗的天气,躺在溪曲旁边欣赏牛群的斗争,这种宁静的画面给人以舒适和安宁的感觉。然而,当他惊醒时,周围的人们却不愿意参与其中,表现出他们对于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的回避和逃避。牧童与鹿相比,更像是一个融入自然的存在。而园丁对老者的斥责和老者自己的驱赶行为,则展现了生活中的摩擦和纷争。
从赏析来看,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展示了乡村生活中的平凡和喧嚣。牧童作为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存在,对于牛群的斗争充满了好奇和欢喜。而周围的人们却选择回避这样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园丁对老者的斥责和老者自己的驱赶行为,则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冲突和矛盾。通过这些描写,诗词传达了一种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考,以及对于自然和谐与现实冲突的反思。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乡村生活中的一幕景象,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刻画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这种将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与哲理相结合的方式,使得诗词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和诗意,让读者在欣赏之余也可以深入思考。
宋京兆府长安人,字履中,世称潏水先生。神宗元丰二年进士。尝师张载。喜言兵事,于书无所不读,工诗文。累官中大夫、集贤殿修撰。徽宗崇宁中,为熙河转运使,以议边事不合罢。金兵入关中,起知秦州,空城无兵,遂遇害。有《潏水集》。...
李复。宋京兆府长安人,字履中,世称潏水先生。神宗元丰二年进士。尝师张载。喜言兵事,于书无所不读,工诗文。累官中大夫、集贤殿修撰。徽宗崇宁中,为熙河转运使,以议边事不合罢。金兵入关中,起知秦州,空城无兵,遂遇害。有《潏水集》。
次和圭塘杂咏 其二 月下观梅。元代。许桢。老树清溪映白沙,可人竹外一枝斜。黄昏信步前村去,香到松林卖酒家。
留别山中友人。唐代。刘沧。欲辞松月恋知音,去住多同羁鸟心。秋尽书窗惊白发,晚冲霜叶下青岑。大河风急寒声远,高岭云开夕影深。别后寂寥无限意,野花门路草虫吟。
赠两峰施大尹之任太平。明代。区越。柳外风尘扑面生,星轺远远属南征。雨深磻石鲂初跃,春到黄山雉自鸣。最爱周生能劝俗,复闻孙氏老明经。太平奏最归青锁,未许斯人独擅名。
琼花行。宋代。楼鎌。琼花未信无双无,特与翔鹤游江都。炷香展敬下古殿,相羊盘礴亭南隅。我欲歌之词,我欲声之诗。龙蛇满四壁,妍丑纷淋漓。一笑讯花花不语,斯须花以臆对之。自从天上来蕃厘,墨卿楚客知心谁。本来有是自三异,惠肃一辩公宠贲。厥今太守有父风,两句写出无双意。直教弹压千万春,香不随风潜堕地。我闻此语警且喜,不孤迢递来千里。花兮报称为如何,年年三月花开多。
初归饮顺虎家兄东皋别业 其一。明代。陈子壮。美兄池馆敞东郊,话我桑麻出野庖。山水经营始宁墅,画图二十孟城坳。鸣琴况惬邱中赏,语燕真移海上巢。大好归来同艺藿,差怜栖息学诛茅。
辛亥岁暮杂诗二十首 其二。清代。钱曾。不曾识字不曾忧,墐户何须问远谋。三寸帻憎王莽屋,七升衣傲晏婴裘。胶牙饧冷愁冰齿,婪尾杯深怕转头。安稳吾年生意足,鼎钟无分漫悠悠。
晚眺 其二。元代。王冕。云腾山欲重,雨过树如新。细路多行虎,荒村不见人。游丝悬落日,小草乱青春。何处论知己?过从白鸟亲。
筝咏一首。明代。黄省曾。赵女弄秦筝,霞纨烂结束。丹弦悽且清,玉柱一何促。芳意托宫徵,阳春宣妙曲。娇凤跱金堂,鲜云驻华屋。红颜况可餐,窈窕若琼玉。歌转兰气流,声断有巧续。纤指乱悲音,蛾眉向我蹙。深情虽未言,逸响展衷腹。千金不足酬,碧萝悬乔木。
阆山歌。唐代。杜甫。阆州城中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看青壁。
和次山见寄。宋代。孙应时。啼鴃匆匆又一春,别来知我更思君。略无天气花时雨,长遣人愁日暮云。手自爱弹招隐曲,心知不作送穷文。秋风鱼蟹松江上,重约论诗醉夜分。
赠孙三。明代。顾璘。江左孙郎义士风,解披心胆结才雄。耕田帝力果何有,避地隐沦将尔同。淮水皛茫云雾外,草堂疏散竹林中。更怜天印山头月,长照樽前酒不空。
十月二十日有感。宋代。马廷鸾。精一危微尚赘辞,只须三语好为之。风清月白此良夜,雪暗云昏彼一时。玉斧照廊开嗣圣,金縢纳岫付宫姬。思成门外荒荆棘,惆怅何人失令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