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有残檐点滴声

出自宋代张良臣的《夏夜》,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óu yǒu cán yán diǎn dī shēng,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
恰则黄昏雨便晴,青塘迤逦尽蛙鸣。
月明已在芭蕉上,犹有残檐点滴声
()
迤逦:(形)曲折连绵:沿着山道~而行。
蛙鸣:蛙叫。比喻浅见薄识。
月明芭蕉:(名)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叶宽大,叶茎纤维可编绳索。果实也称芭蕉,可食用,状似香蕉。
点滴:1.沿著屋簷而滴落的雨水。2.形容零星微小。3.静脉注射。

《夏夜》

恰则黄昏雨便晴,
青塘迤逦尽蛙鸣。
月明已在芭蕉上,
犹有残檐点滴声。

中文译文:
夏夜恰好黄昏时,雨过天晴,
青色的池塘曲曲折折,蛙声渐渐消失。
明亮的月光洒在芭蕉上,
仍然可以听到残存屋檐滴水的声音。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夏夜的景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展现了作者对夏夜的感受和对自然的观察。

首先,诗的开头“恰则黄昏雨便晴”,表达了夏夜的变幻无常。黄昏时分,天空下起了雨,但很快雨水停歇,天空又恢复晴朗。这种恰到好处的变化增添了夏夜的诗意和趣味。

接着,“青塘迤逦尽蛙鸣”,描绘了夏夜青色的池塘和蛙鸣声。青色代表着夜晚的宁静与清幽,蛙鸣声则是夏夜的特有声音,给人带来一种自然的韵律感。通过这种描写,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祥和的夏夜场景。

诗的后半部分,“月明已在芭蕉上,犹有残檐点滴声”,通过描绘月亮和滴水声,进一步加强了夏夜的意境。月亮悬挂在芭蕉上,照亮了周围的环境,而残存的滴水声则增添了一丝生动和静谧的氛围。这种对细微之处的描写,传递了诗人对夏夜微妙之美的感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的敏感。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夏夜的变幻、宁静和美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夏夜细节的关注和感悟,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读者在赏析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夏夜的静谧与美好,并通过诗人的笔触与情感,与诗人一同领略夏夜的神韵。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张良臣

张良臣(约公元1174年前后在世)字武子,大梁人,避地家于鄞。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初前后在世。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登进士第。官止监左藏库。笃学好古,室无长物,妻子不免饥寒。性嗜诗,但不强作,或终年无一句,故所作必绝人。学者称雪窗先生。良臣著有雪窗集十卷,《绝妙好词笺》传于世。...

张良臣朗读
()